摘要:孩子一开口就把《锄禾》背完整,连押韵的“汗滴禾下土”都没跑调,客厅突然安静三秒,老大抬头鼓掌,老二挠挠鼻尖,仿佛刚才只是咳嗽一声——成长这玩意,真会挑时间吓人一跳。
“你怎么还不说话?
”这句话,老二他爸憋了一年多,终于在今早的雨声里咽回去。
孩子一开口就把《锄禾》背完整,连押韵的“汗滴禾下土”都没跑调,客厅突然安静三秒,老大抬头鼓掌,老二挠挠鼻尖,仿佛刚才只是咳嗽一声——成长这玩意,真会挑时间吓人一跳。
背诗这事得倒带。
三个月前,老二还只肯用“拜拜”“谢谢”当全部台词,他爸每晚拿着绘本对牛弹琴,老三样:先念题目,再读作者,最后翻到配图说“这是米,别浪费”。
老二听完就跑,像听见下课铃。
朋友劝他早点上早教,“晚了语言跟不上”,他爸点点头,转头把老二抱到厨房数豆角——顺路教会“一条、两条、再给爸爸两条”。
老大四岁时已经能用英文单词要酸奶,拼音却糊成一锅粥,他爸硬把英语卡片收起来:“先把ā ō ē吐清楚,再念ABC,省得舌头打架。
”这操作被邻居笑老派,结果一年级拼音考试老大拿满分,回家把奖状当书签,现在带老二读诗也先拼音标注,“妹妹跟我念,c-ái裁”。
老二的爆发点毫无仪式感。
早饭煮糊了小米粥,他爸随口叹气“粒粒皆辛苦”,老二站在矮凳上接话:“谁吃干净谁是乖。
”然后一整首《锄禾》像下载完成,一句没卡壳。
他爸手机掏到一半又塞回去,怕镜头惊跑这罕见时刻。
后来他偷偷躲在阳台搜资料:“孩子三岁半才背诗算不算晚?
”页面跳出一条回答:只要种子没被催熟,季节到了,总会抽穗。
家里书柜分了上下两层。
上层哥哥的地盘,《不一样的卡梅拉》翻到卷边,下层妹妹的地盘,全是锅碗瓢盆模型。
老二最宝贝一只塑料炒勺,用来给爸爸“做炒古诗”,一炒就是一整个晚上。
心理学家要看见准得点头:当语言遇见好玩的东西,神经元也爱凑热闹。
老大的数学作业常被红笔打哭,他爸陪写两行就撕掉重来:“我小学数学也差,高考还是追上来了,题海战术不是唯一航线。
”于是每天晚饭后客厅变菜市场,用纸币找零练加减法,哥哥算清楚才能买走真香蕉。
老二不会算,但会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礼貌值拉满,他爸立刻发小红花贴纸。
周末爷爷来串门,听见老二背诗笑得眯眼:“女娃嘴甜随我,当年我在公社念报纸……”他爸在厨房翻白眼,却偷偷把老爷子老照片塞进书柜,指着黑白合影告诉老大:“你看,太爷爷也戴眼镜背诗,可一到打算盘就卡壳。
”家族基因像一袋杂色弹珠,滚到哪颗亮哪颗。
雨停得突然,两个孩子冲到阳台踩水坑,老大吟“空山新雨后”,老二跟一句“我要新雨靴”,发音还不准,他爸拎着后脖颈拎回屋,笑到喘不过气。
所谓教育,不过是把孩子还给孩子,把季节还给稻穗,急啥呢,慢慢来,才最快。
来源:育儿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