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中学建在清代武昌贡院的旧址上。中国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唐代初步定型,到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乡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各地贡院就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的考场。
原创 严昌洪
在武昌实验中学,有一座牌坊,上面书写着“惟楚有材”四个大字,激励着莘莘学子争做“楚才”。
实验中学建在清代武昌贡院的旧址上。中国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唐代初步定型,到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乡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各地贡院就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的考场。
宋太平兴国年间,各省解送公车无定额。建炎后湖北学子科考附试于九江。1144年(绍兴十四年),命各试于郡,各郡乃设置试院。元代和明初湖广乡试均借武昌府城隍庙为考试场所。1444年(明正统九年)始利用凤凰山南麓一处废公馆辟地兴建。草创阶段,依山就势,因陋就简,号舍皆为木板屋。有人讥笑“高下失伦”。后多次重修或增修。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武昌新府学落成,湖广巡抚林天擎所撰《武昌府学重修记》中有“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的文字,后来将“惟楚有材”书于匾额,取代“腾蛟起凤”,悬于武昌贡院牌楼,影响深远。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布政使李基和拓展规模,增加号舍。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巡抚刘殿衡借江夏县学宫地又增加号舍五千余。1724年(雍正二年),湖南湖北分开科考(即南北分闱),考生减少,号舍稍加裁并。
乾隆年间贡院格局为:坐北朝南,有三座门楼,大门系木栅构成,门柱高两丈多。三座门楼中,第一门题“辟门吁俊”;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进大门后系评卷人员办公室兼起居室、主考官办公兼住宿处等房舍。围墙外面靠墙则是号舍(考棚),从南到北按东西向排列。当时规模:东沿得胜桥至戈甲营口,西从菊湾东街至黉巷,南抵青龙巷,北依凤凰山。后来考生有所增加,号舍也不断增多。
1804年(嘉庆九年)黄冈王宗华呈请增号八百间,并捐银二千两,存典生息,以备增加名额时的供给。道光中重修,咸丰初太平军占领武昌时被毁。1858年(咸丰八年),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檄府州县绅富捐资重建贡院与牌楼,曾国藩重题“惟楚有材”匾额。
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来到武昌,适逢新贡院及其新牌楼落成以及即将举行科考的盛事,应邀为贡院书写匾额。六月二十八日记:“早,写贡院扁,至午刻毕。”七月初一日记:“早,会客三次。饭后写贡院扁十余块,午正毕”。学者邵学海在《“惟楚有材”考略》中说,曾国藩所写匾额是否就是牌楼上的“惟楚有材”呢?目前尚无材料可资遽断。
然而,将牌楼上“惟楚有材”字迹与曾国藩所书《临江仙词》比较,两者的结体与笔意确有诸多仿佛之处。不过,曾氏平生勤写好书,贡院匾额由他包干也似无不可,若果真如此,两天写的“十余块”匾中必有“惟楚有材”一块,这是由于曾国藩的身份与牌楼的显要性使然。此牌楼九十年后,即1948年被拍摄下来,又十年即1958年倾覆。咸丰八年重修的贡院牌楼存世刚好一百年。
武昌实验中学复建的“惟楚有材”牌楼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38年江汉路•国货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来源:人文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