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调称超70%民众反感中国,那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看好美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22:20 1

摘要:西方媒体的抹黑,让美国民众对中国带有很多偏见,但好在有免签政策的存在,让外国人认识到了真正的中国,可就在今年4月份,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对中国持有不良看法的美国人仍有80%以上,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而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看好美国呢?

[月亮]随着中美在经济、贸易、科技等多领域的摩擦升级,普通民众对彼此的相互认知,也因此出现了摩擦,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

西方媒体的抹黑,让美国民众对中国带有很多偏见,但好在有免签政策的存在,让外国人认识到了真正的中国,可就在今年4月份,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对中国持有不良看法的美国人仍有80%以上,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而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看好美国呢?

在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出现了一丝松动,今年四月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覆盖了三千六百多名成年人,结果显示对华持有负面看法的比例超过77%,这个数字依旧是非常的高。

但有意思的是,它比去年的81%有所下降,这是五年来首次出现的好转迹象,而更值得玩味的是标签的变化,将中国视为“敌人”的美国人比例,从去年的42%大幅降至今年的33%。

虽然仍有超过一半的人视中国为竞争对手,但那种剑拔弩张的敌意似乎在减弱,这种变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比如特朗普方面发动的贸易战,直接后果就是美国超市物价上涨,普通家庭开支增加,如今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开始质疑,认为对华加征高关税对本国经济没啥好处,甚至有53%的人担心这会影响自家的钱包。

但将视线转向中国,我们看到的是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情感曲线,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在过去十年间持续走低,根据斯坦福大学在2023年6月的一项调查,高达75%的中国人对美国持有负面看法,这与十多年前近六成中国人对美抱有好感的景象,形成了天壤之别。

这种负面情绪并非是没有缘由的,当被问及对欧洲国家的看法时,中国民众的负面比例要低得多,对德国工艺和法国风景的赞美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双边关系上的。

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再到疫情期间的种种“甩锅”行为,美国一系列的遏制政策直接损害了中国的企业发展和国家利益,这种感受最终传递到了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造成这种认知差异和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信息渠道的革命,过去人们了解另一个国家主要靠传统媒体,难免会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影响,而现在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世界就在他们的手机屏幕里。

在美国18到29岁的年轻群体,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比例明显低于他们的长辈,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再只看电视新闻,会在Tik Tok、YouTube等平台上,他们看到的是中国拔地而起的高楼、风驰电掣的高铁、便捷的移动支付和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

一些美国内容创作者拍摄的视频,比如曾经爆火的“甲亢哥”直播中国街头小吃,无意间完成了一场生动的“去标签化”传播,这些真实、鲜活的场景,有效缓和了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塑造的刻板印象,让许多美国年轻人意识到,中国并非那个“遥远而充满威胁”的符号。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中国的年轻人通过美剧、留学经历和海外博主,看到了美国社会除了政治宣传之外的另一面,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产品和社会讨论,这让他们对美国的认知更加立体和深化。

不过这种认知刷新并非完全对称,由于语言和教育环境的优势,中国年轻人往往能更深入地接触到西方的舆论场,而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目前可能还更多停留在对城市建设、科技应用等浅层的认知上。

滤镜碎了但人还在

民众态度的转变也与两国各自的“家庭作业”做得如何有关,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毫无保留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比如种族冲突、枪支暴力、党派恶斗等,这让许多中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美国的传统滤镜逐渐破碎。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形象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基建和投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赢得了广泛好感,在中东和非洲对中国的好感度高达79%,远超美国,这种务实的合作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得人心。

更重要的是,无论对彼此的国家有多少不满,两国民众似乎都在努力将政治与社会、文化区分开来,即便在对美负面情绪高涨的中国,很多人在批评美国外交政策的同时,依然会认可其在科技、文化和创新领域的成就,并希望两国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携手合作。

这种韧性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消费者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也稳定了约三十万个就业岗位,而中国的学生依然对去美国学习先进科技和文化抱有兴趣,这些盘根错节的民间纽带,并未被政治的寒风完全切断,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看好美国?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