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提供||皈仙谱永放光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09:18 1

摘要:唐南平忠武王高崇文公,其后裔请北宋名人写崇文公传修谱,名皈仙谱。谱修得真实,宋朝元佑初,宣仁圣烈高太后特诏儒臣司马光将高崇文世系谱修为御制谱。后来文天祥等文人、重臣对皈仙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宋朝始修的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一世祖,其父高郢。而今已有九修,传到

唐南平忠武王高崇文公,其后裔请北宋名人写崇文公传修谱,名皈仙谱。谱修得真实,宋朝元佑初,宣仁圣烈高太后特诏儒臣司马光将高崇文世系谱修为御制谱。后来文天祥等文人、重臣对皈仙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宋朝始修的皈仙谱,都是以高崇文为一世祖,其父高郢。而今已有九修,传到现在是十修。竟有人要将里面的主要人名高郢换掉。崇文公的后裔们都不答应。我们来看他们是什么理由:

《崇文公先世世次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中写:“皈仙谱载的这个世系,在赣、湘、川、渝、贵、鄂等地的族谱中普遍采用。很明显,他们沿引北魏高允续撰《世传》:“敬仲生虎,虎生倾”、…… “ 郢子崇文”。 高允,高子28世孙,北朝元魏中书令。韩愈,高子51世孙,自述“愈为高氏甥,又婿高氏”。按照他们生活的年代和当时所处的职位,其序记,应该是确实可信的”。

“但是,不知是传抄有误,还是某种原因,这些非正式出版物,其中出现了疑问:史书记载,高郢(739-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高崇文(745—809)字崇文。其先渤海人,后迁幽州。他们的先世虽都出自渤海,但他们之间,只相差6岁。显然不是父子关系,多则是个叔侄而已!崇文公是渤海人,后裔多称渤海堂。而在先世世次中,却不见渤海郡王高洪公的名字”。

网图侵删

“史书记载,高郢(739-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高崇文(745—809)字崇文。其先渤海人,后迁幽州。他们的先世虽都出自渤海,但他们之间,只相差6岁。显然不是父子关系,多则是个叔侄而已”!为这几句话,我看了《旧唐书》、《新唐书》,上面没有这几句话,查阅其它史书也没这几句话,谈何“史书记载”?《旧唐书》、《新唐书》内只有名人卒的时间,没有任何人的出生时间,出生时间没有,怎么算得出相差的时间?上面几句话说是“史书记载”,全是假的。完全是打着“史书记载”的旗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崇文公是渤海人,后裔多称渤海堂。而在先世世次中,却不见渤海郡王高洪公的名字”。这段世系属高允公所撰,因高洪公在高允公前。你们说韩愈公也参加编撰了。编者曾说“按照他们生活的年代和当时所处的职位,其序记,应该是确实可信的”。 “皈仙谱载的这个世系,在赣、湘、川、渝、贵、鄂等地的族谱中普遍采用”。试问;你们编世系的是些什么人?比高允公、韩愈公强不强些?编的依据是什么?有几个省的谱上有这个世系?完全是无稽之谈。

“探讨”中写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世系有较高的可信度。他解决了皈仙谱中的疑问:按《全唐文》卷531,韦贯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载:“公諱崇文,其先齊太公之胄,自敬仲得姓,而望於渤海”。“曾祖藝,朝散大夫試汴州長史;祖夔,試梁州司馬,贈梁州都督;考行暉,正議大夫試懷州別駕,贈戶部尚書:咸晦名垂裕,慶不在其身。”这不仅解决了居家身世,也把曾祖、祖父、父亲的名字告诉了后人”。

我没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单凭随意篡改高崇文父亲名字,就让人觉得荒唐可笑,不讲历史,不经过皈仙南平王后裔研究皈仙谱,仅凭别人提供的一块石头上的内容就妄加臆断更改崇文公父亲的名字。这完全是对崇文公父亲高郢公的一种亵渎。

我们来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以下简称“碑”), 作者:唐韦贯之撰, 韦贯之,本名韦纯,一字正理,唐朝宰相。与高崇文同朝为官,他对崇文公的情况是很了解的。但有几处提出来。大家研究:

一、“碑”内:“考行晖”,“高行晖墓志……,唐肃年宗乾元二年(759年)因病于怀州官第去世,享年69岁。”“高行晖嗣子高崇文”。不是高行晖墓志内的,是邓文华的一句话。考是生父,不是嗣父。仅仅的一点“碑”与“邓文华的说法”就不符合,行晖卒759年,享年69岁,追溯到690年,高崇文809年卒,按64岁,追溯到745年,他们出生相隔55年。

二、“碑”内:“天宝末,胡夷之难,因投笔砚,事平卢军偏裨,随镇淮右”。天宝最后一年是756年,高崇文还没11岁。外族侵犯(中原)他投笔从戎,担任卢军偏裨官职,随军镇守淮右。可能吗?

三、“碑”内:“葬我司徒南平王於万年县,设奠于国门之外,百官成泣,哭吊以送”。 万年县不是陕西的万年,陕西的唐复名万年,天宝、至德时曾改名咸宁,万年县是江西省上饶市下辖的一个县,离当时的国门有多远?为什么葬在江西?是不是葬在江西?

四、“碑”内:“夫人董姓,……以大历十有四年(779年)五月一日终”。当年高崇文33岁,后来没有续弦吗?“元和三年追封郇国,洎兹启殡淮右,从公於居”。淮右是那里?高崇文们葬在那里?

五、“碑”内:“嗣子……士政,次子……士荣,季子……士明”。与承简字不同、音不同。试问每个人与同事,那有知道对方祖父、父亲的名字,而把同事小孩的写错。

六、神道碑是谁叫写的?谁审定的?怎么东扯西拉,崇文公后裔都不知道。写的作什么?不会是为了埋在地下,一千多年后出土闹笑话吧!

七、此文章不是韦贯之撰,如果是韦贯之撰,后来写历史的人们会参考的。所以此文章是假的。假的就是假的,无论怎么编造,都会难掩破绽。

“探讨”中写“不知是传抄有误,还是某种原因,这些非正式出版物”,这不值一提。铁的事实证明皈仙谱出自名人之手,经史官论证,真实。皈仙谱写的历史悠久,每次修谱的先人们忘我奉献、不为名利、严谨有序、务求真实、认真负责、珍惜保存,现存在的几次谱都脉络分明,世系清楚不亏是高姓的一块瑰宝、名谱。皈仙谱永放光芒。

二0一六年元旦

来源:乌蒙一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