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一场16强赛事之前,球迷们还在憧憬中国女排能否“低开高走”,结果最后的结局让人大跌眼镜。队员们在场上来回折腾,眼看着比分被法国队一点点拉开,谁都提不起劲头。看直播的时候,弹幕直接刷屏: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赶紧请朱婷归队?球迷的意见从“建议”变成了咒骂,评论
明明一场16强赛事之前,球迷们还在憧憬中国女排能否“低开高走”,结果最后的结局让人大跌眼镜。队员们在场上来回折腾,眼看着比分被法国队一点点拉开,谁都提不起劲头。看直播的时候,弹幕直接刷屏: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赶紧请朱婷归队?球迷的意见从“建议”变成了咒骂,评论区里的情绪,比赛失利带来的遗憾变成了对排协管理层彻底的不满,很多话说得比想象中还要直接。
现场能看得出来,队员们已经尽了力,可那股狼性、一锤定音的杀气,真的找不到了。全场下来,关键分没有好的得分点,二传和主攻之间的配合总是卡着节奏。这种时候才体会到,所谓女排精神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要场上有个人能稳定军心,哪怕只上一局,也能在绝境撕开一条缝。
偏偏朱婷这名字,现在成了最大的话柄。网上怼得最狠的那几句——“现在知道朱婷的分量了吧”,其实倒也不是第一次。朱婷从转战海外起,外界争议就没停过。人家的履历摆在那里:世界杯MVP、意甲和土超都能横着走,欧洲俱乐部为了抢她,可以抬到千万级别的合同。相比之下,中国队眼下的主攻,几乎没有人能复制她那种在大场面下的稳定输出和心理素质。
结果,尴尬的事发生在赛后第二天——郑州的省队联赛新闻发布会上,朱婷突然以推广形象大使身份出现。现场没几个记者提前得到消息,气氛却忽然热烈起来。朱婷一走上台,就被喊话围攻:“能不能回来救火啊?!”有球迷甚至激动到快哭出来,“光是出现在现场,都像能压住中国女排的气场。”
可是真正该面对的矛盾,没谁能躲过去。问到关于伤病,朱婷倒是回答得很坦率,她说打职业球员就没真正意义的“痊愈”,康复和修养是每天的事。但一提到回归国家队,她就停住了。大家都能感觉出来,这种沉默远比任何表态都压抑。明明是全场的主角,却像是在看一场和自己的告别。
这种场面,不由得让人想起去年郎平偶然被提起那会儿。那时候,有人说一代人的光环已经过去,应该相信新阵容。但现实是,老将身上的经验和关键节点的果断,没人能随便替代。而且朱婷不是全靠个人能力在撑球队,她和球队体系整合出来的“朱式传承”,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复刻的。
很多人不明白,朱婷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回来带一带队伍,把那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和细节灌输下去,都比排协一味强调“培养新人”要直接有效。新人能上场锻炼没错,可真正的世界级赛事看的是最后五分谁能下球,压力下谁不手软。朱婷的个人荣誉是给俱乐部挣的,但她的敬业和态度却一直被当作中国女排的招牌。这样的球员,现在却只能以推广大使身份,在地方联赛露脸,真挺讽刺的。
朱婷没有明说自己是否会归队,一方面是理智使然,毕竟谁也不能承诺未来三年还能全保持健康,万一言出后难以兑现,对谁都是负担。另一方面,她的克制其实也是在给排协留面子。如果今天朱婷哪怕一句“随时听从国家队召唤”,舆论只会更失控。如果直接说“不回来了”,那怕是真成了各方都下不了台的死结。
现在中国女排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朱婷能解决的,“靠老将救火”终究是权宜之计。更现实的问题是,到底要不要承认体系出了问题?选帅思路、用人标准,是不是该重新摆到桌面上谈。毕竟,女排之所以曾经被捧成精神旗帜,就是在最难的时候有人能挺身而出,而不是互相推脱。
这事最后能怎么解决?怕是真没有标准答案。也许明年的亚洲锦标赛、又或者巴黎周期后,朱婷再回国队带一带新人,然后悄悄退下,和郎指导大大方方地交接也不失为一份交情。但如果排协还是继续寄希望于一两个天才球员撑场面,连建队逻辑都说不清楚,那么就算朱婷再回来,也难以从根本上填补整个体系的窟窿。
现阶段能做的,或许只剩下等待。球迷能做的,也只是希望下一次中国女排不会再陷进同样的困局。到底朱婷还能不能回来?有时候一句沉默,就比千言万语还要让人揪心。
来源:美娜今日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