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以为“乡村振兴”只剩下一堆宣传照,那熊营村会直接把滤镜摔得稀碎——这里连二维码都能种进田里,扫码就能听到采茶歌。
如果你以为“乡村振兴”只剩下一堆宣传照,那熊营村会直接把滤镜摔得稀碎——这里连二维码都能种进田里,扫码就能听到采茶歌。
熊营村离成都不到两小时车程,却像把日历翻回去二十年。
早晨六点,雾气把一层层茶山裹成软毯子,手机信号都弱了,可茶园里的Wi-Fi却满格。
节目里小撒他们穿着胶鞋在垄间蹦跶,弹幕一水儿刷“羡慕”。
其实羡慕的点很简单:不用滤镜,也看得见的舒服。
黑茶博物馆藏在老茶厂二楼,锈迹斑斑的揉捻机旁边贴着一张手写价目表:1988年黑茶砖,当年收购价四块八。
旁边展柜里那块同年的茶砖,现在标价三千六。
数字一对比,时间就变成钱的味道。
茶田外围的民宿没做高大上,就是把夯土墙刷白,门口插几株绣球,一晚卖四百多还常常订不到。
返乡姑娘高莉的名片印了一句话:我们不卷,让客人躺平。
听着像玩笑,可中秋假期她家六间房全满,流水是老爸当年种稻子的十倍。
猕猴桃园更野。
1000亩地分成小块,每块插上牌子写着领养人的名字。
城市人花两千块就能给一棵树冠名,秋天快递到家十斤果子,剩下的归园子里做酒。
熊营村的算盘打得响:卖果不如卖体验。
去年双十一,猕猴桃酒在直播间三分钟卖掉两万瓶,直接让合作社的微信群瘫痪。
可真正把人留住的,是晚上七点半的坝坝戏。
去年才成立的村级文联,把吹拉弹唱的人凑成一支乡村乐队。
二胡、吉他、非洲鼓混着上,曲目从《采茶舞曲》蹦到《孤勇者》,老人小孩都嗨。
撒贝宁现场加微信要了谱子,袁姗姗跟着跳了半首就喘成表情包。
观众不花钱,演员不领工资,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文艺成了产业,却比产业更像生活。
有人担心商业化会冲淡味道,村支书一句话给噎回去:没有收入,年轻人连脚印都不会留下。
他们把老房子保留下木梁和泥墙,只加保温层和抽水马桶;茶园里修栈道用的是可拆卸钢板,收走之后茶树照常长。
生态不是供着,是靠它吃饭又怕它翻脸。
节目播出那晚,熊营村公众号涨粉两万,后台问得最多的是:普通人能不能也去种文化?
答案挺直接:包吃住的茶园义工每月招十人,干活四小时换一天食宿,名额排到了明年三月。
不挣钱,却换来满袖茶香和一段可以写进简历的新奇经历。
熊营村没什么奇迹,只是把“靠山吃山”翻译成现代汉语:山还在,吃法变了。
来源:娱乐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