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U25 中国强音 | 陈旭教授:ADC药物助力进入保膀胱新时代,AI赋能革新泌尿肿瘤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8:35 1

摘要:2025年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年会于3月21-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作为欧洲影响力首屈一指的泌尿外科学术盛会,此次EAU25年会汇聚了泌尿学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在本次大会的口头报告环节,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陈旭教授汇报了一篇针对高

前言

2025年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年会于3月21-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作为欧洲影响力首屈一指的泌尿外科学术盛会,此次EAU25年会汇聚了泌尿学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在本次大会的口头报告环节,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旭教授汇报了一篇针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研究,医脉通有幸邀请到陈旭教授为我们详细解读研究进展及会议热点。

医脉通

您及您的团队在EAU25年会上呈现了系列研究成果,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陈旭教授

在今年EAU25年会中,我们团队共有8项研究入选,我本人在口头报告环节汇报了一篇针对高危NMIBC的临床研究。

NMIBC是一种具有较高复发率和潜在进展风险的膀胱癌类型。根据现有指南,对于高危NMIBC患者,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国内BCG供应的不稳定,部分患者无法及时获得该药物,从而影响了治疗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即使能够接受BCG治疗,仍有约20%~40%的患者在治疗后一年内或一年后出现肿瘤复发。对于BCG治疗失败的患者,目前临床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尿流改道术。然而,这一手术方式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探索一种能够保留膀胱的有效治疗方式,对于高危NMIBC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团队自2021年起便开展了相关临床前研究。通过体外细胞系、类器官培养以及体内动物模型等研究,我们证实了RC48这种HER2抗体偶联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显著延长小鼠模型的生存周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并在本次年会上报告了初步的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9例高危NMIBC患者,其中1例为BCG治疗失败患者,其余8例为未经BCG治疗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次要终点为评估药物的疗效。结果显示,在安全性方面,9例患者均能够耐受膀胱内RC48灌注治疗,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或3级及4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s)。这表明该药物在初步研究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疗效方面,患者达到6个月和12个月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比例分别为100%和87.5%,显示出较为理想的肿瘤控制效果。同时,100%的患者达到6个月和10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此外,研究中1例既往接受BCG治疗失败的复发患者,此前使用BCG治疗时约4个月即复发,复发时肿瘤分期为T1。在接受膀胱内RC48灌注治疗后,该患者约9.2个月出现肿瘤复发,但复发时肿瘤分期已从T1降至Ta。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药物灌注对BCG治疗失败患者的潜在疗效。

目前9例患者的数据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样本量有限,尚不能仓促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验证RC48在高危NMIB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团队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多中心的前瞻性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募18例BCG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剂量递增研究,以系统评估RC48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安全性以及抗肿瘤活性。我们期待通过后续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为高危NMIBC患者提供一种新的、能够保留膀胱的治疗选择。

医脉

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在本次EAU25年会上的感受,以及有哪些重磅研究的进展让您印象深刻?

陈旭教授

EAU年会作为全球泌尿外科领域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一直是泌尿学界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泌尿学专家及相关专业人士,设置了30余场专题全体会议与专题论坛,约有1000余名学者进行了汇报(包括讲座、研讨会、直播手术等)。

在此次会议中,我重点关注了新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会议中多次提到如何利用多组学数据(如影像学、病理学以及高通量测序数据)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整合与分析,以建立预测模型。我们团队的林天歆教授在会议上汇报了我们团队在膀胱癌AI诊断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的AI诊断技术已覆盖尿液细胞学、影像学及病理学,模型准确性高达95%~99%,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并减少了漏诊率。这表明AI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带来便利,更将在临床决策、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泌尿外科领域进入AI应用的新阶段。

此外,在本次EAU25年会中,一场以“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联合雄激素受体通路(ARP)抑制剂:重塑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格局与生存获益”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在针对前列腺癌治疗的 III期临床研究中,有结果表明在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联合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应用PARP抑制剂,能够显著改善mCRPC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

陈旭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

肿瘤亚专科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导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国家优青(肿瘤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青年科学家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

长期从事膀胱癌发病机制和转化应用研究

开发尿液DNA甲基化诊断膀胱癌试剂盒,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

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

J Clin Invest,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Adv Sci

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36篇, IF >10分 17篇

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主持国自然基金4项(优青,面上2项,青年),省部级基金10余项

荣获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优秀典范

荣获 全国青年医务人员创新实践竞赛一等奖

编辑:Lya

审校:陈旭教授

排版:Lya

执行:Ly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泌尿外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