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的导航一哥:曾有77%市场份额力压高德,如今无人问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8:33 1

摘要:十多年前,如果你开车出门,车载导航屏幕上大概率会闪过三个字,凯立德,这个曾占据中国导航市场77%份额的品牌,是无数车主心中的“出行神器”。

十多年前,如果你开车出门,车载导航屏幕上大概率会闪过三个字,凯立德,这个曾占据中国导航市场77%份额的品牌,是无数车主心中的“出行神器”。

但如今,年轻人听到这个名字时,大多一脸茫然:“凯立德?没听过啊。”

从行业霸主到销声匿迹,凯立德为何无人问津?

1994年,测绘专业出身的张文星辞职创业,成立了凯立德。

当时的中国,私家车刚刚进入普通家庭,导航还是“纸质地图+问路”的原始模式。

凯立德抓住机会,从测绘业务转型,研发出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引擎。

2005年,凯立德推出全国首张“全覆盖”导航地图,在那个手机导航尚未普及的年代,车载导航几乎是唯一选择。

凯立德凭借精准的GPS定位、清晰的语音提示,迅速成为车主们的刚需,尤其到了2014年,其车载导航市场份额高达77%,远超高德、四维图新等对手。

用户甚至调侃:“开车可以不带驾照,但不能没有凯立德。”

收费模式埋下隐患

凯立德的辉煌,建立在一个特殊时代:智能手机尚未普及,车载导航是“奢侈品”。

一台凯立德导航仪售价数千元,用户还需每年花数百元升级地图,对当时的有车族来说,这笔钱花得值,毕竟它能避免迷路的尴尬。

可当红利过去,竞争者出现,凯立德的这套模式还吃香吗?

2013年,高德、百度突然宣布:导航软件永久免费!

这一招直接击中了凯立德的命门。

当时的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年轻人开始用智能手机搜索路线,而高德、百度不仅免费,还能实时更新路况、推荐躲避拥堵的路线。

反观凯立德,用户想升级地图,得专门跑到线下门店,交钱、等待,流程繁琐。

一位老车主回忆:“有次去外地,发现新修的路凯立德上根本没有,升级又要花200块,干脆直接用手机导航了。”

更致命的是,凯立德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堪称“迟钝”。

当对手疯狂迭代功能时,它仍执着于“卖设备+收服务费”的老路,甚至推出手机APP后,依然坚持下载收费50元。

用户吐槽:“界面像十年前的设计,功能还不如免费软件,谁会当冤大头?”

凯立德的衰落,不仅是输在收费模式上,更败给了时代。

高德被阿里收购,百度全力投入地图业务,两家巨头背后是资本、流量和生态的全面加持。

高德接入了打车、外卖、景区导览,百度把地图与搜索、AI深度绑定,导航不再是单一工具,而成了生活服务的入口。

而凯立德呢?

它依然是一个“纯粹”的导航软件。

当用户习惯了“一边导航一边找停车场、订餐厅”时,凯立德的功能显得格格不入。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它像诺基亚,功能没毛病,但智能手机时代来了,你还只会打电话。”

更遗憾的是,凯立德曾有机会翻盘。

2016年,兴民智通提出以16亿元收购凯立德,却被创始人拒绝。

此后,凯立德的业绩一落千丈,最终以不到6亿元的估值草草收场,回头来看,这次拒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4年后,凯立德尝试转型车联网、研发智能硬件,但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

一位前员工透露:“公司高层总觉得‘我们是专业做导航的’,看不起互联网公司那套玩法。”

这种傲慢体现在细节上,用户反馈地图更新慢,客服回应“需要线下升级”,对手推出语音助手、AR导航,凯立德却连基础的路况播报都延迟。

渐渐地,连忠实用户也转向了高德、百度。

一位老用户感慨:“以前觉得凯立德是专业,后来发现它只是固执。”

结语

凯立德曾靠技术领先成为王者,却因忽视用户需求、拒绝拥抱变化而跌落神坛。

它的给所有企业上了一课, 技术优势会被时代颠覆,收费模式能被免费击穿,企业必须保持敏锐,随时准备“革自己的命”。

再专业的产品,若让用户觉得“麻烦”“不值”,终将被抛弃,便利、免费、人性化,才是黏住用户的核心。

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导航可以是流量的入口、数据的平台、服务的枢纽,唯独不能只是一个工具。

如今,高德和百度仍在争夺“导航一哥”的宝座,而凯立德的名字,早已消失在街头巷尾的车载屏幕上。

凯立德的消失,才真的应了那句: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你平时喜欢用什么导航软件呢?

来源:ric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