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传统R-CHOP一线治疗模式下,伴大包块、TP53突变、双表达、结外受累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高危因素患者在治疗应答和预后方面均不佳,如结外受累患者5年总生存(OS)率为56.9%,较无结外累及患者的65.5
从相遇到相识,“弥题星解——解锁DLBCL治愈新标准”系列报道正式引领我们步入一个信任与希望交织的全新篇章——第三季相信季。为进一步系统探索DLBCL一线治疗现状,全面推动学术进步,持续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医脉通特邀南京鼓楼医院血液内科许景艳教授,结合其中心的特色与优势,分享真实世界维泊妥珠单抗一线应用情况及胃肠道DLBCL管理经验,并对创新药物价值评估与可及性提升作出展望。
本期要点
MDT模式成为南京鼓楼医院破解淋巴瘤诊疗难题的核心引擎,通过“强基础、促融合、重人文”实现淋巴瘤全程化管理,改善了患者预后。
维泊妥珠单抗在真实世界应用中表现良好,中心数据提示初治DLBCL患者总体缓解率(ORR)达92.8%、完全缓解(CR)率达76.1%,尤其在胃肠道受累、高龄及合并症患者中展示出优异疗效与良好安全性。
医保覆盖与人工智能(AI)诊疗双翼助力,维泊妥珠单抗纳入医保进一步强化了DLBCL标准治疗路径,通过“精准+可及”的双重加持,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并改善预后;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合淋巴瘤诊疗全流程,推动精准诊断、风险分层与个体化治疗。
多维聚力,护航生命:鼓楼医院淋巴瘤MDT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01 医脉通
南京鼓楼医院血液内科自2015年建成淋巴瘤MDT团队以来,有效整合了优势学科等资源,为疑难患者的临床诊疗和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请您为我们分享在推动淋巴瘤MDT团队高效运作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许景艳教授
自2015年鼓楼医院淋巴瘤MDT团队成立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高效的MDT是解决淋巴瘤疑难诊疗的关键。在推动MDT团队高效运作方面,我院的核心经验可总结为:强基础、促融合、重人文。
(1)“强基础”是团队建设的支柱:我院淋巴瘤MDT团队以血液内科为核心,组建了固定涵盖多个学科的骨干专家团队,包括病理科、核医学及超声医学等,核心成员专业扎实、稳定参与。2017至2020年间,我院淋巴瘤MDT团队共为959例疑似淋巴瘤患者进行粗针穿刺活检,最终确诊淋巴瘤174例,转移性恶性肿瘤253例,良性病变364例。
(2)“促融合”是团队发展的重要动力:淋巴瘤MDT团队不仅进行病例讨论,更注重共同制定诊疗路径,深化跨学科理解。特别是在累及消化道的淋巴瘤及需要综合治疗的复杂病例中,实现多学科“无缝“协作。
(3)“重人文”作为团队协作的灵魂:所有决策均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MDT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缩短诊疗周期,优化治疗选择。依托院内云平台,实现资料整合与随访管理,提高了诊疗效率,患者5年OS率也得以提升。
MDT的精髓在于以制度促进协作,以协作强化专业,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和高质量照护。
真实获益,数据验证:维泊妥珠单抗为更多初治DLBCL患者带来新希望
02 医脉通
基于MDT模式的高效协作与学科融合,南京鼓楼医院淋巴瘤诊疗水平不断提升,这也为维泊妥珠单抗等创新药物的精准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能否请您结合真实世界近百例维泊妥珠单抗应用实践,分享其在初治DLBCL患者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请您再分享下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经验。
许景艳教授
依托MDT团队的高效协作与多学科深度融合,我院对DLBCL的诊疗实现了精准的评估与管理。自2021年起,我院开始实施淋巴瘤全程化管理,为维泊妥珠单抗等创新药物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1)疗效显著:维泊妥珠单抗在真实世界中展现高缓解率,惠及多个DLBCL亚型
在真实世界实践中,我院共积累92例接受维泊妥珠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其中68例为初治患者,在42例可评估的初治患者中,ORR达92.8%,CR率为76.1%。大多数初治患者可顺利完成6个疗程的维泊妥珠单抗规范化治疗并达到深度缓解。
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方面,对于因年龄或合并症无法耐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以维泊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CR率较为可观。在高危年轻患者中,该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显著提升了患者缓解深度。
(2)安全性可控:AE发生率低,MDT支撑下实现个体化用药管理
维泊妥珠单抗治疗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为继发性感染。目前临床对于接受Pola-R-CHP方案治疗的患者,常规予复方磺胺甲噁唑以预防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严重感染发生率在严密监控下处于可接受范围。心脏毒性AE发生率较低,显示出该方案的良好安全性。真实世界应用印证了维泊妥珠单抗在初治DLBCL不同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DT模式支撑我们更精准地筛选患者、优化治疗方案和管理AE,最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
胃肠道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部位,占所有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2,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肠和食管。从预后角度,基于SEER数据库2004–2009年数据的分析提示,原发于胃肠道的DLBCL患者的预后较原发于淋巴结和头颈部的DLBCL更差。我院回顾性研究显示,2018–2022年间收治的62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占88.7%,其中DLBCL为66.1%。近年来,通过探索PET-CT、TMTV结合NCCN-IPI对原发性胃肠道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发现NCCN-IPI结合TRG更准确地对原发性胃肠道DLBCL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在治疗方面,对于早期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胃肠道DLBCL患者,抗Hp治疗联合免疫化疗可带来良好疗效。目前,R-CHOP方案的应用已改善原发性胃肠道DLBCL患者的生存,而对所有原发性胃肠道DLBCL患者,仍应依据病情具体特点和发病部位实施个体化治疗。随着维泊妥珠单抗被纳入医保,我院正在探索含维泊妥珠单抗方案在胃肠道DLBCL中的临床应用。维泊妥珠单抗凭借其独特作用机制,在胃肠道和肝脏病灶中可能具备治疗优势,现阶段应用显示其整体耐受良好,但仍需积累更多数据,持续优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重点关注消化道出血和穿孔风险的预防与管理。
双轨赋能,智领未来:医保落地与AI融合开启淋巴瘤诊疗新生态
03 医脉通
维泊妥珠单抗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展现了其作为初治DLBCL标准治疗选择的硬实力,而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疗效的“高度”,更体现在患者可及的“广度”。伴随维泊妥珠单抗纳入医保,DLBCL一线治疗迎来了“精准+可及”的双重突破,这将对初治淋巴瘤患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许景艳教授
基于我院的临床观察与应用经验,维泊妥珠单抗在初治DLBCL患者中展现出了积极的治疗潜力。该药凭借其精准的靶向机制,显著提升了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疾病复发率。
维泊妥珠单抗纳入医保提升了更多基层患者一线治疗的用药可及性。它推动了精准医疗的普及,帮助患者实现早期缓解和生活质量提升。此外,维泊妥珠单抗进一步强化了标准治疗路径,通过“精准+可及”的双重加持,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并改善预后。未来,我们还将依托智能随访系统监测真实世界疗效与AE,进一步优化治疗剂量和支持治疗,持续推动这一创新药物能够切实转化为每一例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
04 医脉通
在提升可及性的同时,AI时代的来临为实现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佳契机,作为南京鼓楼医院血液内科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您带领团队深耕AI领域,能否请您为我们分享相关学术探索成果?并谈谈未来计划如何进一步借助AI,构建淋巴瘤“精准诊断、预后分层、疗效预测、个体化治疗”一站式智能诊疗新生态?
许景艳教授
在AI时代的浪潮下,我院淋巴瘤亚专科团队积极探索AI技术在提升淋巴瘤诊疗精准度和可及性方面的潜力,目前主要聚焦于淋巴瘤预后分层与疗效评估,通过构建融合多组学数据、临床病理及分子影像特征的AI模型(如病理PET-CT影像模型),实现了更早、更精准的复发风险评估和治疗反应预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通过AI赋能,我院致力于使前沿的精准医疗成果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于更多淋巴瘤患者,尤其是持续改善高危患者的生存获益,并通过相关研究赋能基层医疗。自2019年起步至今,团队已在该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申请专利6项,已获课题资助4项。
展望未来,我们致力于构建覆盖“精准诊断、预后分层、疗效预测、个体化治疗”全病程的一站式智能诊疗新生态。重点包括提升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能力,整合电子病历、高通量测序、影像组学等信息,构建更全面的患者数字画像;开发动态预后评估工具,实现治疗过程中风险的实时监测与方案的动态调整,目标是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全病程管理诊疗闭环。
许景艳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康复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淋巴瘤骨髓瘤学组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学组常委
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白血病/MDS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白血病/MDS专业学组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智能诊疗分会副主委
美国血液学会会员
参考文献:
1.Shi Y, et al. Chin J Cancer Res. 2019 Feb;31(1):152-161.
2.Zhang, S., et al. World J Surg Onc 13, 246 (2015).
编辑:Nunu
审校:Irena
排版:Nicole
执行: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