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耳朵里持续出现与心跳、脉搏同步的“咚咚”“嗡嗡”声,你可能正遭遇搏动性耳鸣。作为耳鸣中特殊的一类,它并非单纯的 “耳朵问题”,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
健康科普
耳朵里的“心跳声”是什么?
-EAR CARE DAY-
当耳朵里持续出现与心跳、脉搏同步的“咚咚”“嗡嗡”声,你可能正遭遇搏动性耳鸣。作为耳鸣中特殊的一类,它并非单纯的 “耳朵问题”,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
今天,合卫小编
邀请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曹峰,带我们详细了解。
Part 01
什么是搏动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与心跳同步的节律性噪音,属于客观性耳鸣(医生也可能听到)。其本质是血流异常或邻近结构振动被耳蜗捕获的结果。
常见病因分为三类:
1.血管性因素(占70%以上)
血管结构异常:如乙状窦骨质缺损、颈静脉球高位、动静脉瘘。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贫血或甲亢导致血流加速等。
2.肌肉性因素:腭肌阵挛、中耳肌痉挛产生节律性咔嗒声。
3.其他疾病:中耳炎、鼓室球瘤、颞颌关节紊乱等。
Part 02
症状与表现
患者会清晰地感知到耳内或头部的搏动性声响,声音节奏与心跳完全一致,安静环境或夜间尤为明显。部分人在按压颈部血管、改变体位(如躺下或低头)时,声音可能减弱或消失。
曹主任提醒,若搏动性耳鸣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以下症状,需立即就诊于耳鼻喉科:
1.耳鸣突然加重、频率改变;
2.伴随听力下降、耳闷、头晕、头痛;
3.出现眼球突出、视力模糊、面部麻木;
4.耳鸣影响睡眠、情绪,导致焦虑、抑郁。
Part 03
搏动性耳鸣的治疗
1.手术治疗:重建“隔音墙”
•适用人群:乙状窦前壁缺损、动静脉瘘等结构性病变者
•手术方案:显微镜下缺损修补(采用骨蜡、骨粉、骨水泥或人工材料加固前壁)
•疗效:成功率达90%以上,术后症状多即刻缓解
2.病因治疗:源头控流
•高血压患者需控压(目标<140/90 mmHg)
•贫血者,纠正贫血状态
•中耳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
3.对症支持:缓解困扰,调整心理状态
Part 04
日常护理建议
1.生活调整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5g),避免血压波动;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
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
2.情绪管理
耳鸣易引发焦虑,可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避免陷入“耳鸣-焦虑-加重耳鸣”的循环。
3.定期复查
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及血管情况,尤其对于有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早发现、早干预可避免严重并发症。
曹主任提醒,搏动性耳鸣并非“无解的难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进步,如乙状窦前壁缺损等结构性病变已可精准修补。面对这种“跟着心跳响”的声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科学干预,才能让耳朵恢复“安静”,守护全身健康。
据了解,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合肥市第五、第六、第七周期重点专科,开展的特色技术项目有:①耳内镜下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人工耳蜗植入术等。②鼻内镜下翼管神经主干或分支切断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内镜下的鼻-鼻窦良性恶性肿瘤切除术、鼻内镜下鼻眼相关手术、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歪鼻整形一期手术。③支撑喉镜内镜下咽喉部良性疾病及早期恶性肿瘤手术;喉及下咽恶性肿瘤的切除术、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术、腮腺及甲状腺肿瘤切除、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个体化治疗。可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
Part 05
曹峰,中共党员,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第一届卫生健康杰出人才,合肥市名医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工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嗓音组、头颈肿瘤组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咽喉组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二十余年,拥有深厚专业临床及相关基础知识,能熟练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疾病,擅长头颈良恶性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鼻窦炎、鼻息肉、听力障碍等疾病的诊治,近年来开展支撑喉镜下早期喉癌等离子切除手术、扁桃体囊内切除、泪前隐窝入路颅底肿瘤切除、经口内镜下咽旁间隙肿物切除等微创新技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擅长头颈良恶性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鼻窦炎、鼻息肉、听力障碍等疾病的诊治。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