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加强,美国政府越发担心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挤压美国的战略空间,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加强,美国政府越发担心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挤压美国的战略空间,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再加上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也引发了美国的危机意识,试图用各种手段来打压中国、削弱中国,以阻缓中国的发展。
中美意识形态分歧冲突
冷战结束已经多年,但国际社会仍然有些人与国家依旧习惯用冷战思维来评判交往国家。
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质疑,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意识形态冲突中也时常受到冲击。
比如,目前有一种论调认为中美两国难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使用该名词用于指代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即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身陷结构性矛盾,冲突极易发生,反映出的是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
但“修昔底德陷阱”在今天国际关系中的表现本质其实是一种冷战思维,即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把别国对安全的追求理解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以疑惧的眼光看待新兴国家,将其发展视为对自己的挑战。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人权、民主、自由等问题,大肆宣扬其价值观念,肆意歪曲、诋毁社会主义中国。
此外,由于美国的经济与技术领域的领先,其大众传媒在世界上也占据绝对优势,因此,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负面报道主导了大部分美国公众,甚至主导了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看法。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西方媒体潜意识里的重要组成。
《时代》周刊主编克夫就曾说过凡是违背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新闻,“我们就会在报道事实之外,加上一些负面的批评。”
因此,涉及中国新闻时,他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对新闻事件
进行有倾向性地报道。
例如,针对所谓的中国的网络攻击、窃取商业信息等报道并无确切和可靠的证据,很多都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纽约时报》作为欧美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西方与世界媒体。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严肃性报道闻名于世的《纽约时报》却常用双重标准来看待中国问题。
《纽约时报》在法国等欧洲出现骚乱时,直接指称的是暴徒,但在中国新疆暴恐事件中则一直以来都拒绝称中国的暴徒为恐怖分子,反而将这些暴恐分子美化为争取人权的斗士。
这种双重标准随着西方的利益需要而不断改变,缺乏独立判断力的受众很轻易就被操纵。
2018年12月1日,针对孟晚舟事件,《纽约时报》等媒体纷纷为加拿大政府的行为进行辩护,却对加方缺少证据、不符合法律程序等事实采取回避态度。
西方世界对中国不断进行妖魔化报道,导致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严重失衡,中国已经被逐步塑造成为一个内部缺乏民主、践踏人权、腐败横行,对外不守国际规则又有扩张企图的新崛起大国形象,这必然会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带来巨大阻碍和十分消极的后果。
“他塑”中的中国媒体形象偏差
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是国家自我认知与他国认知的集合体国家形象不等同于国家事实至少是对国家事实的某种演化。”
通常而言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包括“自塑”(本国传媒构建本国的形象)、“他塑”(外国媒体构建别国的形象)和“合塑”(本国媒体和国际媒体共同构建一国形象)。”
研究者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会影响他国对其的政策取向国家形象的失真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而美国长期以来的全球文化霸权其借助媒体对于中国媒介形象的建构和输出左右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想象。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叙述充满了攻击。
《华盛顿邮报》记者唐·奥伯多费曾说:“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似乎比日趋务实的共产主义国家更加意识形态化,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随着中国再度崛起,“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制造债务陷阱论”“中国救世论”此起彼伏。
而这种偏见也在间接影响着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认知。
以南非为例,西方媒体往往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恐慌气氛,以暗示中国对非洲各国“大家长”式的态度。
这种基于特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目的的媒介行为,对我国国家形象在当地的传播起到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不过,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日渐提升,部分与中国具有某种合作关系或对中国持有某种中立态度的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媒体形象的塑造已经“能够客观对待中国的复杂性,没有呈现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话语”。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在“他塑”的媒介形象中呈现出相对客观的角色特征,既不存在妖魔化也不存在美化,这也就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因此,在了解国际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的基础之上,传播中国的新故事、塑造中国的新形象,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有效利用国家形象的“自塑”和“合塑”,将有助于夺回构建我国媒体形象的主动权,而中国媒体形象的重新构建和传播将最大程度上消弭国际公众对于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不敢“动手”的美国,只能转换战略搞“舆论战”
虽然美国的舆论造势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美国却依然迟迟不敢“动手”。
只能通过各种渠道要求中国军事更加透明化,并且成为美国近年的对华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世界第一超级军事强国的美国,为什么对中国的军事更加透明化特别感兴趣?
就是因为美国一方面在中国周边地区国家,对中国实施政治军事战略包围圈,又对中国的军事发展状况还不甚了解,尤其对中国的军事新技术和秘密武器研究心中颇为疑虑,这种疑虑在某些美国人嘴里就表现为“中国威胁论”。
美国一直用间谍卫星、各种侦察机、侦察船、收买情报、信息分析、派遣间谍等手段,了解中国军事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具体情况。
但美国的这些侦查手段,还不能完全真实地了解中国军事发展的状况。
因此,通过外交途径,逼迫中国开放军事基地和公开武器发展状况,以及军事发展状况,即要求中国的军事透明化公开化,就是美国各方努力的一个方向。
实际上,保持一定的军事保密程度,严格保守秘密武器的秘密,这是军事谋略中一个很重要的国防战略观念。
因为如果军事全部透明化了,就没有了悬念,更无法直到战略威慑的作用。
因此美国强调要中国军事更加透明化,就是要解除中国的军事战略威慑。
这好像一个强盗要打到别人家去,要去抢别人家的东西,还要别人明确告诉他,你家里是否藏着枪还是藏着刀?
或者还藏着其他什么防备武器?
你不告诉我,那就是威胁!
这显然就是美国一贯的强盗逻辑所为。
对此,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2011年1月8日飞往北京访问的途中,表示了对中国发展歼20飞机的关切,并再次重申希望了解中国军队战略意图。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不仅不会以其强盗逻辑为耻,反而表现的十分理所当然,仿佛他们就应该时刻惦记着中国的军事发展。
虽然美国如此“无礼”,但是由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战略至今一直以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为基调的。
再加上很多年来,美国发展的隐形飞机已经达到很高的领先水平,中国从来也没有感到多大压力。
然而中国只是稍微发展一下隐形飞机,美国就那么敏感到担忧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强大会影响到其在地区安全上的主导地位,主要就是因为美国人太相信武器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长期对伊斯兰国家的蛮横态度,就不会导致发生袭击美国的“9·11事件”,伊斯兰教的恐怖组织也不会直接攻击到美国的军事大本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动用什么先进武器。
再说中国虽然近年来军事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却也没有嚣张到美国周边国家去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更没有到美国专有经济区域附近去进行军事演习,根本就不会对美国构成所谓的“国防安全威胁”。
只不过是因为中国主动承认拥有应对美国如果攻击中国时进行强力反击的威慑性武器,就让美国不敢大胆放肆地对中国进行“让中国回到一百年前的”的打击,只好继续采用猥琐的舆论攻击。
这也是美国早已在世界上做好舆论造势,却迟迟不敢对中国“动手”的根本原因了。
参考文献:
国际锐评丨起底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产业链
央视新闻
美国学者:为何西方媒体上的中国经济满是乱象?因为你看到的只有偏见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理响中国】透析美国涉华媒体舆论战的实操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赖正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