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4点,教室后排的肚子叫声此起彼伏,跟背古诗的节奏撞得正着。
饭都吃不饱,还能好好上课?
东莞这所学校的学生正在用行动回答:不能。
下午4点,教室后排的肚子叫声此起彼伏,跟背古诗的节奏撞得正着。
老师还没下课,前排的女生已经偷偷摸出最后一包囤了三天的泡面——学校食堂的“新政”让她连第二碗饭都不敢加。
承包商换得够快。
六月招标,七月进场。
宁波鸿邦劳务公司,名字听着挺气派,可工商信息一亮:餐饮经验寥寥,实缴资本也单薄。
家长群有人翻出过往投标记录,发现这家公司曾连续陪跑多地学校项目,忽然一口气拿到东莞这家学校的“大单”,过程像抽奖。
追问招标细则?
校方一句“已走完法定流程”,把门关得死死的。
学生嘴里更诚实:饭少了,价格还涨。
原来八块还能吃两荤一素,现在十二块只够一荤半素。
分量缩到刚够填牙缝,男生两筷子见盘底,女生干脆把饭倒进面汤里凑个水饱。
有人拍到青菜边缘发黄卷边,疑似“昨天剩的”;一块糖醋里脊裹着可疑黏丝,轻轻一拉就是半张保鲜膜。
家长炸锅,微信群里照片刷屏,老师紧急通知“带饭日”,结果教室里隔夜饭味、外卖塑料味混成奇怪交响乐。
更荒诞的是吃饭时间。
早餐窗口7点10分开张,7点25分打铃早读,排队的队伍绕操场半圈,有人拿到包子时,升旗仪式音乐已经响起。
中午12点下课,13点10分午休铃,1000多人冲四个窗口,饿急了的先买泡面干嚼,等轮到正餐,胃早被味精填得胀胀的。
体育老师笑称,现在学生800米成绩集体倒退,“吃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跑?
”
学校给出的“整改信”A4白纸一张,字不小,章却没有。
说是延长供餐时间、增加窗口,落款却模糊得像复印件。
有家长打电话去鸿邦公司,座机自动转语音信箱,再按0就断线,活生生一出鬼来电。
市场监管局?
上周刚抽检完旁边一所职校,通报还没凉,谁想到这么快又轮到这家。
事情闹大,学生也开始自救。
高一(3)班有人带头建了个“今天吃了吗”微博号,每天一张餐盘实拍,阅读量五天冲十万。
教育局公号下的评论区被家长攻陷,留言刷到凌晨两点。
律师家长在群里甩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第33条,商量要不要集体起诉,话题瞬间99+。
最怕的不是孩子饿,而是他们学会认了。
一位初三女生在帖子下写:“以前以为学校是第二个家,现在只把这里当过渡站。
”下面高赞回复:“原来吃不饱饭的地方不叫学校,叫工厂。
”字字扎心。
事情转机出现在前天下午:食堂门口悄悄贴出“临时加餐通知”,晚餐额外加一道免费紫菜蛋花汤——清汤里漂两片蛋花,聊胜于无。
紧接着,校长在钉钉群里@全员:下周将请第三方检测机构驻校抽样,招标答疑会也向家委开放旁听。
消息一出,家长群有人发了张表情包:“汤先喝着,账慢慢算。
”
但没人就此松口。
营养师提醒,一顿汤弥补不了连续三个月的蛋白质缺口,青春期骨量增长期错过就真错过了。
也有家长提议,干脆轮流送饭,把家里那只旧电饭锅每天带来学校蒸腊肠。
计划一出,接龙的家长排了47楼。
有人笑称,这届父母把“陪读”升级成“陪吃”,活脱脱校园版深夜食堂。
吵归吵,至少事情在动。
教育局发了情况通报,鸿邦终于有人接电话,承诺一周内更新菜单并提前公示。
学生偷偷笑:“只要能吃饱,我们愿意给差评改五星。
”
课间的校园广播忽然播起范晓萱的《健康歌》,操场上不知谁跟着哼“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旋律轻快,像一场还没吹完的口哨。
至少现在,孩子们又多了一个盼头——明天饭盒里,能真正看见一块完整的肉。
来源:惠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