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女子查出甲状腺结节,1年后变为癌症,医生怒斥:无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7:49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布数据显示,甲状腺癌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尤其在沿海一线城市中,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深圳这位女性患者的经历不过是冰山一角,却为公众敲响了健康警钟。

一个原本可以通过定期随访、科学干预有效控制的甲状腺结节,短短一年竟恶化为癌症,其间的忽视与误解,代价令人痛心。

甲状腺结节并非罕见,资料显示,中国成年人中约有20%~30%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结节(《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卷)。

但为何有些结节会转变为癌症?哪些信号不容忽视?又该如何防治?

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形似蝴蝶,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节拍器”,调控着体温、心率、情绪等多个系统的平衡。

结节则是其组织内出现的异常肿块,可能为实质性肿物,也可能是囊性结构。

并非所有结节都是癌变的前兆,但部分结节确实具备恶变倾向。

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2022版》,甲状腺结节中约有5%~15%最终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尤其以下几类结节更需警惕:

直径大于1厘米,伴有钙化或边界不清的实性结节

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声音嘶哑

短时间内快速增大

有家族甲状腺癌史或既往颈部接受放射治疗史者

深圳这位女性患者起初检查出的是一个0.8cm的结节,未重视医生建议,既未复查,也未干预。一年后发展为2.3cm的乳头状癌,已侵犯周围组织。

这类乳头状癌虽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但一旦出现局部侵犯或转移,治疗难度和心理压力骤增。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林浩教授指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不能单凭大小,而要结合超声特征、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患者病史等综合评估。

目前主流的评估方法包括:

甲状腺超声(TI-RADS分级)

细针穿刺活检(FNA)

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查(TSH、FT3、FT4)

中国甲状腺疾病多中心协作研究(2019)指出,TI-RADS 4~5类结节的恶性概率显著升高,需高度警惕。

大部分甲状腺癌在早期通过手术可实现根治,五年生存率超过95%。但一旦延误诊断,癌细胞可能转移至气管、食管、淋巴结甚至肺部,治疗代价高昂。

西医方面,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主要依赖

手术切除(特别是高风险恶性结节)

放射性碘治疗(适用于部分甲状腺癌术后)

甲状腺激素替代或抑制治疗

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可用于抑制性治疗,防止结节增大或复发。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长期过量用药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中医角度认为,甲状腺结节多与“痰湿凝结”“气滞血瘀”有关。中药如昆布、海藻、夏枯草、贝母、牡蛎等有助软坚散结、清热化痰,常用于辅助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忠德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中具有良好效果,尤其在术后调养、抑制复发方面,中药具有独特优势。”

营养与生活习惯对甲状腺健康的维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碘的摄入需适度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中国部分地区仍为碘缺乏地区,长期缺碘易致甲状腺肿大;而碘过量同样可能诱发结节或甲亢。建议使用国家标准碘盐,避免盲目补碘或忌碘。

远离环境污染与辐射源
长期暴露于辐射、化学污染物中,会增加甲状腺异常风险。尤其对青少年与孕妇,应避免过度照射颈部CT、X光等。

保持情绪平稳
情绪波动大、长期压力状态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心理调适可降低结节风险。

饮食清淡,少食辛辣油腻
推荐多食富含硒、维生素D、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蘑菇、坚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维持甲状腺细胞健康。

每年一次的颈部彩超检查,是发现甲状腺结节最经济和有效的方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晓松教授曾强调:“甲状腺结节一旦被发现,即便是良性,亦需定期随访,防止静水流深。”

结节一旦发现需建立“健康档案”

每年复查一次甲状腺彩超

高危人群(家族史、既往甲状腺癌患者)每6个月复查一次

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肿块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社会上对甲状腺结节的认知常常呈现两个极端:

“结节就是癌”——过度焦虑,频繁手术,甚至误信偏方

“结节无所谓”——放任不管,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这两种态度皆不可取。医学的本质是对科学的敬畏与理性的判断,唯有建立正确的健康知识体系,方可避免“无知”带来的沉重代价。

结语:用知识守护健康

甲状腺虽小,却牵动着全身的代谢节律。结节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健康的忽视与误判。

深圳这位女性的经历再次提醒公众,健康不是等到病重才重视的事,而是需要日常点滴守护。

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识别风险,也有手段控制与逆转疾病。唯有人人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医学研究与资料来源

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卷:甲状腺结节流行病学研究

2.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2022版》:甲状腺结节和癌症的诊断与管理

3. 中国甲状腺疾病多中心协作研究(2019)

4.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林浩教授相关访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