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兄弟|7家出版机构,用点线面构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9:03 1

摘要:2017年的维也纳艺术书展上,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机构在此展现和碰撞创意。在书展上,edition.nord的秋山伸见到了edition fink的Georg,彼此觉得理念相通。瑞士的Fair Enough[Boabooks, edition fink, Jun

2017年的维也纳艺术书展上,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机构在此展现和碰撞创意。在书展上,edition.nord的秋山伸见到了edition fink的Georg,彼此觉得理念相通。瑞士的Fair Enough[Boabooks, edition fink, Jungle Books, Tria publishing platform]也是在那个时候起和日本的edition.nord、Rondade开始一起进行各种交流实践活动。

2019年上海的unfold艺术书展,中国出版工作室ori.studio的范雪晨和Maxim Cormier遇见了Rondade的佐久间磨和edition.nord的秋山伸,从那之后ori.studio开始与他们总是一起参加书展和讲座。

*

中国出版工作室ori.studio创始人范雪晨和Maxim Cormier

*

来自当代艺术独立出版商edition fink的Georg Rutishauser

再后来佐久间磨便提议七家出版机构一起合并进行展览,虽然他们作为东西方的独立出版社代表,有着不同的做书方式,但他们的理念仍然很一致——让不同的艺术家、作者用更适合的方式把东西用书融合在一起,通过图像、材质或形式的碰撞来展现内在关联的创作方法,让书籍制作的方法论更具有实验性,追求书籍与人真正的互动。

*

佐久间磨曾创办自己的音乐厂牌,现在是出版厂牌Rondade的创始人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就这样,他们开始有了很多很多新的想法。“偏移平面Offset Plane”——一个在北京Ramp坡举办的书展项目就这样在他们的碰撞下诞生了。他们试图在空房间里搭建脚手架,就为了让大家沉浸式看书。

“偏移平面Offset Plane”的开始,大家各自把自己机构最好的资源抽出来,去构建。

项目中包含了《composition(构成)》系列装置,这是edition.nord的创始人之一秋山伸的项目,他别名叫秋山ブク,另外一个身份是书籍设计师。

装置多用日常用品、往常的展览作品,不用任何胶水、钉子等负责连接的工具去平衡以及组织它们。

秋山第一次做《composition构成》是在2001年,随后持续进行,但展览场地不仅限于美术馆,还有仓库、商店、私人庭院、图书馆及学校等不同的地方,可能是秋山本人的性格使然,他每一次都坚持使用现场有的物料进行创作。

*

秋山伸是书籍设计师,同时也是edition.nord的创始人之一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ori.studio的创始人之一范雪晨说道:“我第一次见到秋山先生作品的时候,当时住在东京,有一天回家,进到一个画廊,发现里面一直是搭建中的状态,我们自以为误入了还未开放的现场,没想到这一直是秋山的创作状态。”

秋山也不避讳地说:“我希望作品是灵活的,可动的,每天会有一些细节的变化,根据空间、和每天看到的去调整。当然在我创作的时候,观众也可以参与进来,这就是流动的轻松的东西,它不像建筑。”

秋山先生又解释了一下,建筑是不可逆的,沉重而固定,但无论是做这个装置也好,出书也罢,这些都是自由的。他的作品与所在地没有直接关联,但处处留有当地的痕迹,比如曾在北京Ramp坡的展览上,他就顺手把某个国产奶茶店标志的小鸭子摆在了装置上。

*

张瑞琦是Ramp坡创始人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项目的精髓之二是脚手架架构,灵活、可拆卸又方便重组。

结构设计师有川裕之在脚手架的底下设置了距地面大概10公分左右的杆子。这个杆子原本是为了稳固考虑,再上去30公分,大概是40公分的时候,是最好的。但这会影响到观众的参与动作,影响观看。不过最后为了视觉效果与安全并行,创造了10公分的高度。

所以当人们走上脚手架是,不用担心自安危,它能确保你安安稳稳的投入到书的世界里。同时这个10公分的高度,会让更多人去留意到空间架构,引起一种陌生感,从此让大家不仅是对书是有观赏概念的,对空间、对声音、对图像、对装置更有感觉,打破了日常的阅读习惯,用线把这些点都连了起来。

配合脚步落下的声音,场馆内箱崎健志制作的声音仿佛在配合每一位观众的节奏,这些声音是搭建脚架留下的声音,现在穿梭在各个角落。

*

日本结构设计师有川裕之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墙上挂着的摄影作品来自艺术家伊丹豪,伊丹豪常年与日本出版社Rondade合作,也几次参与了中国出版工作室ori.studio出版的《c-site》系列,书本用主题接龙的形式而进行,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方式从物质和非物质的角度对主题进行深度探讨。形式上不拘于图片、文字或者其他。

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结合来自不同背景、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人的观点,来深度剖析所探讨一个主题的本质和潜在力量,尽可能扩大人们对其理解和思考的范围。所以在装帧上更灵活更具有实验性。

伊丹豪的作品也曾由Rondade出版社出版成了一本书。这算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了,Rondade的主编佐久间磨原来专注于做音乐公司的活动,有一次,他意外让伊丹豪把小尺寸照片夹在夹克里,形式上有趣可爱,这让佐久间磨萌生了给他做书的念头。要知道当时,大部分的出版社并不会发挥艺术家作品的特质,而他可以。于是他开启了独立出版社之路,让书本的实验更彻底了一点。

*

摄影师,曾参与创作《c-site.3:Other 他者》伊丹豪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艺术家与出版人的线就这么连在了一起。

在这之后,佐久间磨不停的参展认识新的出版社朋友,终于在五湖四海找到了以实验为目的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才有了七个出版社的联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西方文化的优势是坚强地凝聚的力量,东方文化的优势是松散整理的力量。”

比如西方书籍更注重分解、逻辑与剖析,在情感上也更加浓烈,而东方书籍更强调综合思维,整体的概念和事物之间相互的联系。

范雪晨推荐了一系列edition.nord出版的书,是非常典型的东方书籍所想要呈现的概念——里面没有任何的文字而是一些随笔幽默绘画,其中有一本是艺术家平山昌尚的《3444》,整本书只有无数的横线。但这些都不是最特别的,而是厚重的书本用了EN-binding的装帧方式,用一种特制的胶水把书页粘住,但页面仍可以自然翻动,完全展开时跨页作品也不会变形。

*

日本艺术家平山昌尚,代表作有《3444》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这些无字书成了这个沉浸式展览项目的一次解答,当没有文字以及文字不是母语的时候,观众都在看些什么?

其实这也是沉浸式书展项目的一个特点,不再是单一的去判断这本书看得懂还是看不懂。观众的到来就是在体验一种艺术书阅读方式。当语言成为阻碍时,那艺术书本身它传达的可能不光是靠文字,而是靠图片结构,还有整个氛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个项目很重要的一部分。

东方和西方文化拧成的线也显现了出来。

“偏移”可以指代空间位置上的位移,也可以表示某种偏离常规的变化;“平面”既可以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二维延展空间,也可以引申为 “不同维度的现实层面”。这不禁与这些出版社的创作理念所契合,将那些本无固定形态的事物,通过创造性的位移和转化,使其成为可触可感的实体。

不过,书籍中再相似的平面,里子总是有一些区别。除了前面提到的中西方书籍的区别,实际上西方出版社的书籍设计更像是基于《圣经》,许多与书籍制作相关的生产基础设施已经设计为适应这种原型。相比之下,东方书籍文化没有原型。日本一直借鉴各种其他文化,有时来自西方,有时来自中国,因此东方的书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整个历史上,中国同样出现了许多书籍的形态,因此这段漫长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始终保持着灵活性。但因为生产基础设施仍然集中在西方的设施上,因此生产总是有限的,大规模生产的能力通常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

Johanna Kotlaris以虚构的第一人称视角构建叙事框架,并将这些文字串联成写给"Jessica”的信件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现场有一本Jungle Books出版的《Jessica Jessica Jessica》,是约翰娜•科特拉里斯(Johanna Kotlaris)撰写的,就是非常典型的西式书籍。在装帧上书本并没有花费太多心思,内容上却为不同场景撰写的文本。

作家以虚构的第一人称视角构建叙事框架,将这些文字串联成写给"Jessica”的信件。通过虚构角色来讲述故事——杰西卡是一个空白的Instagram账号(0关注、0粉丝、无动态),却长期视奸艺术家约翰娜的动态。由于身份不明,她成为投射瞬息万变人物的荧幕。这段想象关系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演变:从好奇到渴望从漠然到被持续窥视的不安。与此同时,约翰娜向杰西卡袒露心迹,为本书重新编纂旧文本赋予新语境。书本最终形成的叙事在虚实间摇摆,持续反思人际关系的本质—一通过分析、检验与试探,不断重构新的秩序。

所以,西方出版社的书籍能在制作上数量会更多,东方出版社与艺术家作品的融合度会更高。而东西方联合的书展,能让观众看到书籍的更多面。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佐久间磨之前就经常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和自己的展示方法来创造更多可能性,但在立体空间构成中体验到的体感和在书这种平面的媒介上来呈现,其实有着巨大差异。

但他意识到制作书,其实就是构成一个新的立体展示空间。所以开始用这种方式来转化,在这个项目中,七个出版社也在实验这种新的方式,不让平面的书在空间中分离,而是各自承担构成一个平面整体。

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拿出来放大后,一方面对于单独作品的感觉更完整了,另一方面看书和体验这两面直接交织在一起,让观众的体验成为了重点,一切变得沉浸式了。

通过这些重叠的面,东西方出版社以及书展才到达了某一种相似的内核,在语言并不相同的实际状况下,这个沉浸式书展越过了文化障碍,让人们站在脚手架上去思考何为书籍。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当偏移平面落在一个真实的空间,场面会显得些许有些混乱,与其他展览常态下“静止”的状态不同——它是一个可互动和调整的项目,随时搭建与规整。

北京的Ramp坡就呈现了这个项目,整个书展随着铝制的脚手架蔓延在巨大空间之中,金属铝与白色炽光灯给人一种冷酷理性的建筑感,横平竖直不允许有一丝差错,连触感都是冰凉的。

这七个来自日本、瑞士、中国的独立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点缀在脚手架的交接处,让单一的颜色灵动了起来。不同材质的书有的由亚克力片夹着立在那里,有的被平托在架子上。

随着楼梯走到二层,下午的光从西边的天窗斜晒墙面,折射在二楼的脚架上有些刺眼。脚手架的巨幅肖像照挂在阴处的墙面上。沿着新搭的脚手架吱的一声,踩在二层钢架上,跟空间本身铺着木板的脚手架又区别开来,以灯光装置为中心,剩下的书围绕着装置。

“咚、咚、咚……”,仿佛是心脏的声音,又好像是工地打桩的声音,缭绕在整个空间之中。偶有制作装置发出的轻微响动,观众轻微翻动书的声音,和走在脚架上吱吖的声音。

这些点、线、面偏移出了脚架上的沉浸式立体书展,也立体出了世界书籍大联合的样子。

撰文:雌雌大盗

编辑:piiper

编排:薛韬

来源:卷宗Wallpap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