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甘肃代表团代表建议扫描(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7:20 1

摘要:察民情、聚民智,建真言、谋良策。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全体代表聚焦甘肃发展所需和人民群众所盼,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议159件。这

察民情、聚民智,建真言、谋良策。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全体代表聚焦甘肃发展所需和人民群众所盼,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议159件。这些建议,有分量、有价值,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展现出人大代表良好的履职风范,交出了厚重的代表履职答卷。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

01

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木本油料林作为经济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山区林地、荒山荒坡种植,具有不与农争地、不与粮争田的独特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压力,是实现“藏油于树”、缓解粮油供需矛盾和进口压力、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必然选择。截至2023年底,甘肃省以油橄榄、核桃、花椒、文冠果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栽培面积达到1302万亩,年产木本植物油2.69万吨,实现年综合产值186亿余元,其中油橄榄栽培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核桃、花椒、文冠果栽培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目前,甘肃省木本油料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受地方财力有限影响,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壮大的扶持支持力度不够。国家仅对油茶产业给予扶持,其余木本油料产业没有安排中央扶持资金,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还不够高,低产低效园占比较大,亟须提质增效改造。大型林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较短,亟须加大自有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甘肃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窗口期,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充分发挥其“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积极贡献。

代表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甘肃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安排中央财政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时,参照对南方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对全省油橄榄、核桃、花椒、文冠果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对木本油料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三是在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方面,加大对甘肃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倾斜支持。

创新研究收费公路政策

02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部,坐中联六(陕西、新疆、四川、青海、宁夏和内蒙古)、涉藏临疆的通道枢纽地位非常重要,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90万人。甘肃省财力薄弱,可用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按照国家出台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收费公路政策,我省通过举借银行贷款、发行专项债券和引进社会资金等方式推动全省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4年底,建成公路总里程15.93万公里,其中高速(一级)公路8249公里。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路网留白偏多。全省还有4个县未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密度仅1.47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四川、宁夏和陕西,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民群众仍不能享受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十四五”及以后建设任务仍然繁重。二是自身收益难以平衡。甘肃省目前修建的高速公路桥隧比例高,建设成本高,项目自身收益难以自平衡,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发行受限,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三是收支矛盾突出。通行费收入无法覆盖收费公路运营管理和公路还贷支出,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滚动偿还债务本息支出。目前,早期建成投运的收费公路陆续届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最长收费期限(我省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但债务尚未偿清,停止收费后将面临债务逾期的风险。收费公路发展遇到“双瓶颈”制约。

代表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支持甘肃省收费公路政策创新,通过对收费公路收费期限进行创新研究,打开“小切口”,破除瓶颈制约,支撑存量项目健康运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新建项目,实现防风险、扩投资、稳增长,促进甘肃省收费公路健康持续发展。

03

推进煤岩气大规模开发利用

我国煤岩气资源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初步评价全国资源量约60万亿~80万亿立方米,具备近期建成年产300亿立方米、远期年产1000亿立方米规模的资源基础,有望成为下一步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但目前煤岩气资源管理等政策主要套用或沿用常规煤层气做法,存在缺少独立矿种、缺乏专项指导性政策、与煤层气一概而论等实际问题,导致现行管理模式不适应产业大规模发展需求。且煤岩气属于低孔、特低渗非常规气,开发需大规模压裂改造。目前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全国范围尚未推广应用,规模开发配套关键技术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亟须国家层面建立煤岩气勘探开发相关标准和政策,并予以财税政策扶持。

代表们建议:一方面完善资源利用顶层设计,建立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加强煤岩气配套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加大煤岩气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根据煤岩气的资源特点出台新型支持性政策,并根据不同项目条件,采取固定与浮动相结合的补贴方式支持煤岩气勘探开发。

支持河西走廊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

04

甘肃是全国四大现代制种基地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用种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走廊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4年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武威、金昌等市玉米制种面积181.6万亩,产种7.8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7%和98%,可保障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河西走廊现有玉米种子企业168家,其中经营范围为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8家,种子加工能力达7亿公斤以上,成为国内重要的种子生产和加工技术中心,制种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张掖玉米种子”已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金昌市永昌县等6个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州区和肃州区创建了以种业为主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河西现代种业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代表们建议:加大对河西走廊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支持力度,希望农业农村部将甘肃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建设种业集群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加大玉米制种机械化支持力度,希望农业农村部将制种玉米去雄机、低损收获机、扒皮机等种业装备优先纳入国家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支持范围,加大装备研发及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支持力度;加大种业提升工程项目支持力度;甘肃省已组织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白银市景泰县申报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希望农业农村部予以批复支持,推动甘肃省改造提升玉米制种基地并配套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开展地力培肥和土壤养护,解决连作障碍。

聚焦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1

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是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是各级党委政府政策规定,是惠民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级各地应切实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综合实施科学轮作、秸秆还田、农机化作业、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耕地保护举措,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种粮收益空间收窄,加之果蔬、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价格上涨,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意愿较强,导致种粮农户明显减少。虽然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出台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一系列相关农业补贴政策,但由于种粮补贴标准不高,以及各类农资产品、农业服务以及人工价格费用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户种植收益。农户种粮意愿不高,影响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代表们建议:农业农村部要统筹协调,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以更好地补偿农户在耕地保护方面的成本投入,引导农户积极投入耕地保护,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支持甘肃省开展“两年三茬”复种

02

近年来,甘肃省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探索推广不同复种模式,充分挖掘复种增产潜力,不断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023年制定了《全省耕地“两年三茬”复种实施方案》,2024年共完成复种380.26万亩,其中复种粮食161.22万亩,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实现“一年一熟”传统耕作制度向“两年三熟”转变,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全省国土“三调”耕地面积781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6378万亩,但用于粮食种植仅4000万亩左右。受水资源、环保等因素影响,全省种粮空间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全国单产水平低19.67%。尤其是小麦等口粮作物效益更低,农民种植意愿不高,保障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各市州虽然都能完成省里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但甘肃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一旦春播期间发生规模性自然灾害,将对全年完成粮播面积带来很大的风险,稳定粮播面积的同时面临着增收压力大。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保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代表们建议: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甘肃省开展轮作休耕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将两年三茬复种模式纳入轮作休耕项目支持范围,增加甘肃省轮作休耕项目实施面积,支持全省各地“两年三茬”复种模式推广。

03

支持甘肃建设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成为全国寒旱特征最明显、寒旱区域最集中、寒旱农业技术最成熟、寒旱农业品牌最典型的省份。近年来,甘肃立足寒旱特色农业实际,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篮子”“药篮子”,有效支撑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此同时,寒旱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取得显著成效,特色农业大省正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并听取工作汇报后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把脉定向,为甘肃建设国家级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指明了路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的实施方案》。同时,正组织编写《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建设方案》,打造国家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创新高地,树立标杆,支撑和引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代表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要支持甘肃建设国家级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将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相关重大项目纳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全国“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项目范畴,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01

支持甘肃公路水毁抢修及灾后重建工作

受多次强降雨影响,2024年,甘肃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甘南等地先后受灾,56条普通国省干线及4636条农村公路发生灾毁,公路基础设施损失严重。截至目前,甘肃省公路因灾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7亿元。灾情发生后,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及交通运输、公路管理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力量、机械设备、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全力抢修抢通公路,抓紧制订恢复重建方案。省交通运输厅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指导和帮助受灾地区开展公路抢险救灾工作,确保灾区交通公路尽快恢复正常。目前,我省正在对受损的国省干线公路受灾路段抓紧制订修复方案,并指导编制农村公路恢复重建方案。

近两年,交通运输部对我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抢通保通和灾毁恢复重建给予了大量支持,为我省保障路网畅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但甘肃各级财政十分困难,2024年我省公路灾毁严重、抢通保通及灾后重建难度大,资金保障与抢险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代表们建议:交通运输部加大对甘肃省交通运输领域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补助资金倾斜力度,支持我省做好公路保通和恢复重建工作。

支持甘肃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02

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甘肃省境内共居住着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265.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2%。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加快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省21个民族县中有18个县通了高速公路,96.9%的村组通了硬化路。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加之受国家投融资政策调整和我省为12个重点化债省份等影响,民族地区交通通道项目建设仍然滞后,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尚未通铁路,甘南州还有3个县未通高速公路。目前,我省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代表们建议,交通运输部将甘肃省规划打通迭部县通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G248线江果河至迭部段、出疆入藏通道重要公路线路G345线两河口至玛曲沙木多段、G668线夏河至达久滩段、城市过境路段G248线临潭县城过境段、G568线合作市过境段、G316线卓尼县城过境段共6个普通国道项目纳入部公路“十五五”发展规划正选项目库,给予交通运输领域重点项目资金或超长国债补助资金支持。同时,统筹考虑全省1.7万公里普通省道约有50%未达到三级公路标准,以及甘肃省为12个重点化债省份的实际困难,适度提高“十五五”期间“以奖代补”资金切块规模,统筹倾斜支持民族地区的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

03

加强甘肃河西地区和新疆南疆地区铁路互联互通

甘肃和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交通相连、人缘相亲,从甘肃河西地区的敦煌到新疆若羌—和田—喀什,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南向通道。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神圣使命,使双方联系更加频繁紧密。同时,面对“十五五”内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两省区在资源开发、产业培育等方面共同面临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严重瓶颈。时值国家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甘新两省区有必要抓住国家“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建设)战略机遇,共同呼吁国家加强甘肃河西地区与新疆南疆地区铁路互联互通,使西北铁路网更好融入国家铁路大动脉,并进而与中亚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相连,大力提升两省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代表们建议: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高度重视、尽早部署,加强甘肃河西地区至新疆南疆地区铁路互联互通的研究论证,在已经建成喀什—和田—若羌铁路的基础上,将敦煌(阿克塞)至若羌铁路列入国家“十五五”铁路网建设规划,尽快启动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使南疆铁路就近与兰新铁路主线相连,极大缩短四市州地货物及客运到达内地的距离,同步考虑客运问题,使古丝绸之路南向通道在新时代更加繁荣畅通。

将平凉至宝鸡高速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04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向西拓展开放空间、向东连接中原大市场的交通要道和重要门户,境内有宝中、西平、天平3条铁路交会于平凉,是普速铁路客货运枢纽。但平凉没有机场、不通高铁,坐火车到省会兰州需绕道天水或宁夏中卫,时长达10多个小时,平凉到西安也需要6个小时,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是甘肃通向中东部大城市的战略瓶颈。

根据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和《甘肃省“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银—陇—渝通道”设想,平凉市积极与铁路设计部门等有关方面进行了衔接沟通,初步研究提出平凉至宝鸡高速铁路设想,计划从平凉向南经平凉华亭市和陕西省陇县、千阳县接入宝鸡南站。经与陕西省和国铁集团对接,宝鸡至汉中高速铁路项目已纳入《陕西省铁路网规划》,初步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并进一步研究了宝鸡向北延伸联通平凉的可能性。

该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东南向快速便捷大通道,更大程度地辐射陕甘宁革命老区相关城市,使兰白经济圈、陇东南板块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咸、成渝经济圈联动发展,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扩大开放发挥更大作用。

代表们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国家铁路集团,将平凉至宝鸡高铁与宝鸡至汉中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尽早启动前期研究,力争“十五五”时期开工建设。

来源:甘肃人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