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搭建就业对接桥梁方面,英德市财政局精准发力。2025 年安排19.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70场次,涵盖大型春节招聘会、直播带岗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9.28万个次就业岗位,初步达
导读
英德:“真金白银”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山间笋”变“黄金条”!英德:电力引擎托稳西牛麻竹笋共富产业
“村委+乡贤”模式!望埠镇:闲置林地开发利用 开辟征收新路径
大洞镇“百千万工程”加速跑 多点施工绘就集镇新风貌
英德:“真金白银”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近日,记者从英德市财政局了解到,近年来英德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以精准有效的财政举措,为全市稳就业保民生注入强劲动力。
在搭建就业对接桥梁方面,英德市财政局精准发力。2025 年安排19.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70场次,涵盖大型春节招聘会、直播带岗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9.28万个次就业岗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131人次,有效缓解了“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
资金倾斜重点群体,激发就业创业活力。英德市财政局聚焦未就业大学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优化资金分配,加大帮扶力度。截至目前,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465.95万元,拨付“三支一扶”补贴69.26万元,累计兑现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3.66万元,减轻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负担,激发了市场创业活力。
同时,英德市财政局完善项目支撑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围绕省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统筹1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254万元用于就业服务大厅等改造升级,举办创业创新大赛;636万元用于7个零工市场等建设;110万元专项补贴支持“好德妈妈”等劳务特色品牌建设。
英德市财政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向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马富生、曾慧婕)
“山间笋”变“黄金条”
英德:电力引擎托稳西牛麻竹笋共富产业
粤北英德的山林间,麻竹笋破土而出的脆响里,藏着“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作为清远“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的主力军,近年来,西牛麻竹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背后始终有电力“引擎”的持续轰鸣——从田间灌溉到车间加工,从冷链保鲜到跨境出海,可靠电力正推着这根“山间笋”长成富民强镇的“黄金条”,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全链动力足
“从我司开始进驻麻竹笋园区开始,供电部门主动前置服务,提前规划部署,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报装送电,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清远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企业进驻的英德市西牛镇麻竹笋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西牛镇麻竹笋产业能成规模、快发展,稳定电力是硬支撑。
英德供电局西牛供电所所长阳平介绍道,“目前园区已进驻加工企业3家,从园区立项规划那会儿,我们就跟着项目走,主动对接园区用电需求,把配套电力设施纳入前期规划,加快推进10千伏线路延伸和变压器布点,就怕企业等电用。”近年来,英德供电局针对麻竹笋主产区特点靶向施策,升级改造10千伏线路5条,新增配电变压器8台,正是这些提前布局的举措,让园区企业从落地到生产都“电力充足”,确保了产业尽快成型。
走进西牛麻竹笋加工园区,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鲜笋在流水线上被转化为泡椒笋、竹笋颗粒等多样产品。“这条生产线功率达280千瓦,从清洗、切片到杀菌全程都是自动化。”园区负责人指着设备介绍道。更让企业安心的是,该局不仅量身定制了用电方案,还定期上门对加工园区设备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引导用户通过“南网在线”APP实时查看每日电量、优化用电时段。“这一套‘用电服务组合拳’下来,能为企业每年节省不少电费呢!”说起供电服务,园区负责人大力点赞。
电力护航促共富
“现在冷藏库24小时不停机,鲜笋能存一周!”西牛镇笋农王大叔的冷藏库里,麻竹笋码得整整齐齐,还带着露水鲜气。正是这可靠的电力托稳了产业“第一车间”,让农户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2025年上半年,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突破100.53万亩,总产量达43.3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32.45亿元。如今西牛镇不仅笋农腰包鼓,还带动了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兴起,镇里新增300 多个就业岗位,这正是“百千万工程”中 “以产兴镇、以镇带村”的鲜活写照。
电力的可靠托底,也让笋制品的“出海路”走得更稳。据悉,2025年上半年,清远笋制品出口量达2400吨、货值超1亿元,顺利远销东南亚等市场。可以说,电力织就的 “保供网”,已然成了笋制品出海的“放心网”。
从山间笋田到全球市场,电力始终是西牛麻竹笋产业升级的“隐形引擎”。接下来,英德供电局将紧扣“百千万工程”部署,继续优化电网布局,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电力支撑,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结出更多富民硕果。
(陆琪茵)
“村委+乡贤”模式!
望埠镇:闲置林地开发利用
开辟征收新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驻望埠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绿美英德”和“百亿麻竹笋”产业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抓手,精准施策、多方联动,成功推动桥新村罗屋村小组闲置林地开发利用,打造麻竹笋种植产业项目,为增加村委、村小组集体及村民经济收入开辟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调研 多方联动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项目,是产业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工作队入驻望埠镇后,始终将调研走访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深入各村委、村小组了解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及村民需求。在对桥新村委进行全面摸排时,工作队发现罗屋村小组拥有一片约200亩的闲置林地,该林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具备发展林业产业的天然优势。工作队意识到,将闲置林地开发与麻竹笋产业发展相结合,不仅能盘活闲置资源,还能紧跟政策导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工作队与桥新村两委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初步确定了合作开发麻竹笋种植产业的项目方向。
项目方向确定后,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资金、合作模式等难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据了解,为保障项目稳定运营和各方利益,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和筛选,最终确定与本村乡贤罗志坚开展合作经营。罗志坚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经营经验,且对家乡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为家乡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双方签订了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由村委投入部分资金,合作方负责麻竹笋的种植、管理、销售等日常经营工作,形成了“村委+乡贤”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乡贤在产业经营方面的优势,降低了村委直接经营的风险,还能借助乡贤的资源和渠道,为项目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经专业测算,麻竹笋产出前几年需投入资金约40万元,资金问题成为项目启动的关键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工作队主动作为,积极发动组团单位提供支持。在工作队的积极沟通和协调下,组团单位英德市人大办和英德市人民医院各投入5万元,共计10万元作为桥新村委会的项目投入资金,有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启动和前期运营,为麻竹笋种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资源变资产 壮经济促增收
彰显产业振兴活力
目前,桥新村罗屋村小组麻竹笋种植项目进展顺利,麻竹笋长势良好,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产业振兴的活力初步彰显。
根据合作协议约定,从项目第4年起,合作方将连续10年每年向桥新村委会分红3万元。这一稳定的分红收入,将有效增加桥新村委的集体经济收入,改变以往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数额较少的局面。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将为村委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村委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乡村持续发展增添底气。
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优先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从林地清理、竹笋种植,到日常的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预计可带动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村民通过参与项目劳动,既能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还能学习到麻竹笋种植管理技术,为后续自主发展相关产业积累经验。同时,随着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益的提升,还将间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运输、餐饮等配套产业,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切实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该项目的实施,成功盘活了罗屋村小组约200亩的闲置林地,让原本“沉睡”的资源变成了带动乡村发展的“活资产”。麻竹笋种植属于生态友好型产业,不仅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还能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与“绿美英德”建设要求高度契合。通过发展麻竹笋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为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奠定了良好基础。
桥新村委罗屋村小组麻竹笋种植项目作为工作队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实践,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后续保障工作,助力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驻望埠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大洞镇“百千万工程”加速跑
多点施工绘就集镇新风貌
近日,记者走进大洞镇,这里“百千万工程”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多个民生项目同步推进,集镇功能与面貌正迎来全方位提升,一幅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天上午,记者在大洞镇看到,各项目区域机械轰鸣,施工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大洞镇正以“七个一”工程为有力牵引,全面推动集镇功能与面貌大升级,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目前,大洞镇“七个一”工程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在美丽河道、农贸市场、生态公园、主街人行道改造等多个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分工明确、协同作业,整体建设节奏紧凑、推进迅速。
大洞镇农贸市场毗邻居民区,建成后将极大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圩镇客厅、入口通道与口袋公园串联成线,形成连贯的门户景观带;主干道建筑外立面统一风格,示范主街同步实施人行道改造与“三线”整治;美丽河道项目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空间,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农贸市场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在9月份对外开放,然后美丽圩镇客厅,包括人民公园这块,正在细节收尾阶段,示范主街人行道改造,包括三线整治正在同步进行中。”大洞镇“百千万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刘胜向记者介绍。
除了“七个一”工程,镇政府还投资294.91万元新建文体中心,内设健身区与多功能活动场馆。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与“七个一”工程功能互补,共同构建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
大洞镇紧抓“百千万工程”建设机遇,高效推进“七个一”项目,通过多点同步施工、统筹建设,持续优化集镇人居环境与服务功能。一个更有品质、更具活力、更加宜居的美丽圩镇正逐渐呈现。
(赖靖文)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灏、黄晓静
编审:罗家裕
来源:英德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