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也是个人,试问在他的位置上,有谁能比他做的更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7:19 1

摘要:人们发现了一蜀汉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这与他的南政北伐战略密不可分。然而,为何偏偏是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丞相,却常被后人质疑?若是换作他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又该如何抉择?

诸葛亮也是个人,试问在他的位置上,有谁能比他做的更好?

世人皆知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最终功亏一篑。后人常道:"若非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蜀汉或可再存数十年。"这样的论调,直到今日依然此起彼伏。

然而,细究历史,你可知道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在他的谋划中,北伐究竟是为了开疆扩土,还是另有深意?

人们发现了一蜀汉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这与他的南政北伐战略密不可分。然而,为何偏偏是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丞相,却常被后人质疑?若是换作他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又该如何抉择?

一、北伐前的励精图治

世人常说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却不知在他决定北伐之前,早已为蜀汉打下了稳固的基业。建兴元年,诸葛亮接掌朝政,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蜀汉。

当时的成都平原,虽有都江堰之利,但多年战乱使得灌溉系统年久失修。诸葛亮一上任就派出能工巧匠,对都江堰进行全面修缮。不仅如此,他还在成都、汉中等地修建了数十座大小水利工程。

建兴三年春天,成都平原久旱不雨。一日,诸葛亮外出视察民情,看到农田干裂,庄稼枯萎,当即下令开通新渠,引水灌溉。三个月后,渠道修成,及时解决了十万亩农田的用水问题。

说起选贤任能,更是让人称道。有一年,蜀郡有个叫李严的官员,能力出众但性格傲慢。很多人都认为此人难以重用,但诸葛亮却说:"治国如同织布,经纬分明。李严虽性格偏激,但才干超群,正适合主管军需。"

后来李严果然在军需调配上建树颇多,为北伐准备了充足的后勤保障。这便是诸葛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治政智慧。

在军事改革上,诸葛亮更是别出心裁。他打破了旧有的军制,创立了"钩镰枪兵"。这支部队使用特制的钩镰枪,既能钩马腿,又能砍伤敌人,在之后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成都城外设立了专门的军事训练场。每逢休耕季节,便召集青壮年进行操练。他规定士兵必须精通弓马和队列,还要学会骑马射箭。

一次训练中,有个士兵抱怨说:"我们是农民,为何要学这些?"诸葛亮闻言,亲自到训练场解释道:"耕田和打仗,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今日学得一分本领,明日便多一分保障。"

在他的治理下,蜀汉军队逐渐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这支军队不仅能征善战,平时还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真正做到了"农战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特别重视军需储备。他在汉中、剑阁等地修建了多处粮仓,每年都要储存大量粮草。不仅如此,他还在各地设立"义仓",专门储存救灾物资。

建兴五年,汉中发生严重旱灾。正是依靠这些储备,让灾区百姓顺利度过了难关。后来的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多年,这些充足的储备功不可没。

二、南中之战与民族政策

世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却鲜有人知在他走上北伐之路前,曾七次南征,平定了南中之乱。这南中之地,山高路远,民族众多,历来都是蜀汉的心腹大患。

建兴二年春,南中爆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叛乱。叛军首领孟获联合了越、夷、蛮等多个少数民族,一时间声势浩大。有大臣建议采取怀柔政策,诸葛亮却说:"南中若不平,北伐便无根基。"

这一年的雨季,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途中山高路陡,毒瘴瘟疫处处可见。一次行军时,前方斥候来报,说前面有一片沼泽地,里面藏着大量叛军。诸葛亮立即派人在四周埋伏,果然抓获了数百叛军。

更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并未杀害这些俘虏,反而将他们编为向导队。这些向导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为蜀军攻城略地提供了极大帮助。后来这支向导队成了诸葛亮推行"以夷制夷"政策的重要力量。

孟获被擒获后,诸葛亮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将他释放。这一放就是七次,每次都让他重新组织兵力对抗。到第七次时,孟获终于心服口服,率族人归顺。这"七擒七纵"的故事,在当地流传至今。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在当地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设立流官制度,选派汉族官员与本地首领共同治理。这些流官每三年一换,既避免了官员在当地结党营私,又能保持政令的连续性。

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还设立了"互市"制度。每逢农闲时节,各族人民都可以到指定地点进行物资交换。汉族的丝绸、铁器换取少数民族的药材、象牙,很快就形成了繁荣的贸易。

建兴四年,南中地区发生了一件趣事。某个部落的首领带着族人来见诸葛亮,说要献上一头大象。诸葛亮却说:"与其送我大象,不如教我们种植你们的稻谷。"原来南中少数民族种植的稻谷,比汉地的更能耐旱。

就这样,南中的耐旱稻种传入了蜀地,解决了不少旱田的耕种问题。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人们都说这体现了诸葛亮的务实作风。

在南中,诸葛亮还推行了一项特别的政策:凡是少数民族子弟,都可以到成都读书。不少南中首领的子女因此学到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回去后成为了沟通民族关系的桥梁。

通过这些政策,南中地区逐渐安定下来。当地各族人民不仅供应军需物资,还组建了专门的运输队,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便是诸葛亮常说的"安其居,息其劳,善其事,给其求"。

三、北伐背后的战略考量

世人皆道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复兴汉室,却不知他每次出兵都暗藏玄机。建兴六年,当诸葛亮决定首次北伐时,曹魏正值权臣司马懿与曹真争权之际。

这年春天,细作来报:曹魏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曹丕死后,年幼的曹睿即位,朝中分为两派。一派以司马懿为首,另一派以曹真为代表。两派争斗不休,军心不稳。诸葛亮选在此时北伐,正是要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更妙的是,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情谊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姜维原本是魏国天水郡人,因为仰慕诸葛亮的才华,不远千里来投。诸葛亮收他为徒后,姜维对魏国军事部署了如指掌,为北伐提供了不少情报。

建兴八年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姜维献上一份详细的地图,上面标注了陇西一带的地形和魏军部署。诸葛亮看后大喜,立即调整了进军路线。这次北伐一举攻下了街亭,让魏军措手不及。

北伐期间,诸葛亮在粮草调配上也颇有创新。他发明了"连营法",就是把大营分成若干个小营,首尾相连,既能互相策应,又便于运送粮草。这个方法后来被姜维继承,成为蜀汉军队的传统战法。

军中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典故。有一次行军途中,士兵们抱怨粮食不够。诸葛亮立即召集各营主管,制定了"一罐半"制度:每个士兵每天发一罐半的粮食,早晚各吃一罐,剩下的半罐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办法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增进了将士情谊。据说在某次战斗后,有个叫马谡的将领主动要求减少自己的口粮,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伤病的士兵。这种举动在军中引起了连锁反应,将士们都争相效仿。

北伐期间,诸葛亮还特别注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每次出兵,他都会派人通知孙权,请东吴配合牵制魏军。这样一来,魏军就不得不分兵两路,既要防备蜀军,又要提防吴军。

有一次,东吴派来使者商议军事。诸葛亮设宴款待,席间谈起军事威慑之道。他说:"我军虽不能直取中原,但只要保持对魏国的军事压力,就能让魏军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能为两国赢得发展时间。"

这番话道出了北伐的真正用意:与其说是要夺取中原,不如说是要牵制魏军,为蜀汉的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这种战略考量,远比简单的军事进攻要深远得多。

而北伐军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制度,叫做"军中家书"。每次大战前,诸葛亮都会派人收集将士们的家书,统一送回成都。这些书信不仅传递了军中消息,还成了激励将士的精神力量。

四、治蜀理政的创新

世人常说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却不知他在治理方面的创新更为出众。建兴三年,他推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考课制度,被后人称为"蜀科"。

这"蜀科"与寻常的考核大不相同。诸葛亮规定,每位官员都要有一本"政绩簿",记录其任内的政绩得失。一次,成都县令张达因为修建了一座新粮仓,在簿上记了大功。诸葛亮看后说:"修建粮仓是应该的,关键要看仓中储粮多少,百姓是否受益。"

于是派人查访,发现这座粮仓确实储满了粮食,还解决了三个村子的储粮问题。诸葛亮这才在张达的政绩簿上签字。从此,官员们做事都要实打实地见成效,不能光说不练。

屯田制度更是诸葛亮的一大创举。建兴四年,他在汉中设立了第一个"军屯"。不同于传统的屯田,这里的耕种者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一位叫马良的将领提出了"轮耕制":士兵分成三班,两班训练,一班耕种,每月轮换。

这个办法既保证了军事训练,又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来有人统计,仅汉中一地的军屯,每年就能产粮十万石。这些粮食,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重要保障。

税收改革更显示出诸葛亮的务实作风。当时蜀地实行"出谷之法",就是按照土地肥沃程度定税。但山区百姓常常因为土地贫瘠而交不起税。诸葛亮便创立了"等级税法",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税率从重到轻。

建兴五年,巴郡一个叫老刘的农民来到成都告状,说当地官员不按等级收税。诸葛亮立即派人调查,发现确有此事,当即将相关官员革职查办。从此,"等级税法"在各地严格执行,深得民心。

在司法改革上,诸葛亮提出了"教化为先,惩戒为后"的理念。他设立了"巡回审案"制度,派官员定期到各地巡查,现场审理案件。一次在涪陵,一起宗族纷争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原来是两个堂兄弟为了祖产起了纷争。诸葛亮没有直接判决,而是请来族中长者,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最后不仅化解了纷争,还立下了族规,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教育改革也是诸葛亮的一大创新。他在成都设立了"蜀学",不分贵贱,凡是有才学的青年都可以入学。学生除了读书,还要学习实用技能。一个叫李恢的学生,因为精通水利,后来成了蜀汉著名的水利专家。

最特别的是,诸葛亮还创立了"互助学社"。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学社里互相帮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据说当时有个叫向详的穷学生,就是靠着学社的帮助完成学业,后来成为了蜀汉的名臣。

建兴七年,诸葛亮又推出了"守令考核"制度。每年派人暗访各地,考察官员政绩。考核内容不光看赋税收入,还要看百姓生活改善情况。这个制度后来被晋朝采用,影响深远。

五、功过评说

世人常说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成了千古遗憾。可你可知道,在他执政的十一年里,蜀汉却是三国时期最为安定繁荣的国家?

建兴八年,魏国派来的细作被捕,诸葛亮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带他参观了成都城。只见街市繁华,百姓安居乐业。这个细作回去后向司马懿报告说:"蜀汉看似弱小,实则根基稳固。"

在军事上,诸葛亮创立的许多战法都被后人传承。他发明的"连营法",在唐朝时还被用来对抗突厥。一位唐朝将领曾说:"诸葛武侯的战法,千年后依然管用。"

建兴五年的街亭之战虽然失利,但诸葛亮处置失败将领的方式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没有因为马谡失守街亭就立即处死他,而是让他写下详细的战败原因,作为后人的军事教材。这份《街亭战败记》,后来成了蜀汉军队的必读资料。

诸葛亮在政治上的贡献更是深远。他创立的考课制度,被后来的晋朝完整保留下来。晋朝的一位大臣说:"蜀汉的吏治之所以清明,全靠武侯立下的这套制度。"

在民生方面,诸葛亮推行的政策更是利在千秋。他在汉中创立的屯田制,到了唐朝还在使用。当地百姓称这些农田为"武侯田",以示纪念。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南中推行的互市制度,直到明清时期还在沿用。

建兴十年,东吴派使节来访,看到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不禁感叹:"这里的百姓,比建业还要富足。"这话传到孙权耳中,他还专门派人来蜀地学习治理之道。

诸葛亮去世后,他培养的人才在蜀汉继续发挥作用。他的学生姜维继承了他的事业,费祎负责朝政,董允主持司法。正是这些人才的存在,让蜀汉在后来又支撑了数十年。

说起历史影响,诸葛亮在文化上的贡献同样值得一提。他创办的"蜀学",成为后来巴蜀文化的重要源头。唐代的李白就曾写诗称赞:"星落秋风五丈原,武侯祠堂空寂寥。"

最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树立了一个清官的典范。后来但凡提到清官,人们就会说:"要学就学诸葛武侯。"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成都的武侯祠,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参观,就是明证。

正史上记载,诸葛亮在位期间,蜀汉朝廷从未发生过重大贪腐案件。这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司马懿曾说:"蜀汉小国却能支撑这么久,全靠诸葛亮治理有方。"

到了清朝,蜀地還流传着一句话:"宁可看错诸葛亮,不可看错一钱银。"意思是说,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有争议,但他清廉从政的品格是毋庸置疑的。

来源:才高八斗豆浆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