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对创新药企亚盛医药(AAPG. NASDAQ;6855. HKEX)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营收同比高增342%,创上市以来新高;与跨国药企武田制药达成总额近百亿的重磅合作,现金流大幅改善;核心产品“耐立克”(奥雷巴替尼)销售强劲,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
2024年对创新药企亚盛医药(AAPG. NASDAQ;6855. HKEX)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营收同比高增342%,创上市以来新高;与跨国药企武田制药达成总额近百亿的重磅合作,现金流大幅改善;核心产品“耐立克”(奥雷巴替尼)销售强劲,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这一系列亮眼成绩标志着这家港股18A生物医药公司正加速迈向全球创新的新阶段。
2024年亚盛医药实现收入人民币9.81亿元,同比增长达342%。
业绩腾飞的主要动力源自两方面:一是核心上市产品耐立克的强劲销售,全年实现收入人民币2.41亿元,较上年增长52%。;二是来源于武田制药的1亿美元独家选择权付款(约合人民币7.2亿元),体现为可观的授权合作收入。此外,公司还获得来自合作伙伴信达的商业化许可费及管理服务等收入,进一步充实了收入结构。在多重利好加持下,公司现金流持续转好。
面对全球化征途,亚盛医药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单,也引来了专业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和关注。
财报发布后,亚盛医药美股4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3%。
作为亚盛医药的首款上市药物,耐立克(奥雷巴替尼)堪称公司营收和全球化战略的“双料主力”。2024年耐立克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公司总收入的约四分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在2024年增速明显加快:核心产品耐立克展现增长强劲态势,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这表明耐立克上市后的放量曲线陡峭,市场需求被快速释放。
更重要的利好在于,随着耐立克新增适应症于2023年11月获批、2024年11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即其所有已获批适应症现已实现医保覆盖。
这意味着从2025年开始,患者使用耐立克的报销保障显著提升,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大大增强。医保支付环境的边际改善无疑将进一步催化耐立克在国内的销量增长——以往高额自费负担下被抑制的潜在需求,有望在医保护航下加速转化为实际销量。
耐立克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商业成绩,离不开其突出的临床价值和差异化优势。作为中国原研的第三代BCR-ABL激酶抑制剂,耐立克自研发伊始就瞄准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领域中TKI耐药突变(尤其T315I突变)的全球难题。
自2018年首次公布临床数据以来,耐立克已连续七年在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获得口头报告——这一纪录在国产创新药中极为罕见,彰显了国际学术界对其疗效和创新性的高度认可。
2024年ASH年会上,耐立克海外临床研究成果连续第三年入选口头报告,并公布了其对竞争药物耐药患者的新疗效数据,证明该药可突破同类药物(如武田的泊那替尼、诺华的Asciminib)耐药困境。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进一步提升了耐立克在全球肿瘤学界的知名度。
在监管和临床指南层面,耐立克同样收获了重量级背书:2021年获中国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后,不断拓展适应症;2024年1月即被纳入美国NCCN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指南;同年又在中国CSCO恶性血液病指南中提升了推荐级别,新增多项I级推荐。
这些认可表明耐立克的疗效、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也为其国际拓展奠定基础。2024年2月,美国FDA正式许可耐立克开展一项全球多中心的III期注册临床试验,用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ML慢性期患者。
展望未来,耐立克的市场“天花板”仍在不断被抬高。更高效的第三代TKI出现后,实现减轻化疗甚至无化疗方案成为可能。耐立克在这一领域正展现出巨大潜力。可以说,从CML到ALL,耐立克正凭借不断累积的临床数据与适应症拓展,持续扩大自己的市场版图。
下一个悬念在于,这款明星产品能否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实现爆发,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Blockbuster”(年销售额10亿美元级别畅销药)。从目前的迹象看,无论是武田抛出的橄榄枝,还是券商给出的乐观销售预测,都为这一目标增添了不少底气。
如果说耐立克奠定了亚盛在血液肿瘤领域的江湖地位,那么APG-2575(lisaftoclax)则被寄予厚望,担当起“下一棒接力”的使命。
APG-2575是亚盛自主研发的新型口服Bcl-2选择性抑制剂,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024年11月,该药物用于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在中国获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由此,APG-2575成为首个在中国提交NDA的国产Bcl-2靶向药,有望成为自AbbVie的维奈克拉(Venetoclax)之后全球第二个获批上市的Bcl-2抑制剂。
Bcl-2靶点市场巨大,首款上市药物维奈托克全球年销已超25亿美元,APG-2575作为后继者,有望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上实现明显的竞争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目前,APG-2575正在全球范围开展4项注册III期临床试验:涉及CLL/S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多个适应症。此外,公司在2024年ASH年会上口头报告了该品种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最新数据,显示其在MM领域巨大的临床潜力。
公司还计划联用耐立克与APG-2575打造内部联合疗法组合,这种独特优势进一步巩固其市场竞争力。一旦获批,APG-2575将与耐立克形成业绩双驱动,持续推升公司成长性。
2025年1月24日,亚盛医药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主板,成为2025年全生物医药第一股,也是首家先港股、后美股双重主要上市的生物药企。
本次IPO募资净额约1.3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7亿元),为公司后续发展补充了充裕“弹药”。
然而,相比融资本身,此举在战略层面的意义更为深远:正如杨大俊博士所强调的,赴美上市是公司长期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并非仅为一时融资之需。通过这张纳斯达克“入场券”,亚盛医药打开了链接全球资本和投资者的新通路——许多欧美专业、生物医药领域的长期基金由于合规原因只能投资美股公司,如今也有机会投向亚盛。
与此同时,美股上市过程中的严格审核(横跨中美两地监管及顶尖投行背书)本身就是对公司规范治理和研发实力的一次检验和认可。能够获得J.P.摩根、花旗等华尔街顶尖投行承销并顺利通过SEC审查,说明亚盛的科创含金量和合规水准经受住了考验。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国际化资金和资源的融入,亚盛医药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海外注册申报将提速,公司向“全球创新药企业”迈进的步伐将更加稳健。
而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亚盛同时拥有港股和美股两大上市平台,也提供了更充裕的流动性和价值发现空间。
不少观点认为亚盛抓住了2025年初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彼时生物医药板块在美估值低迷,但公司逆势完成发行,几乎全额行使了超额配售权,展示出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
这次美股上市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亚盛医药正全力以赴走向全球舞台,融资只是手段,全球化才是目标。
2024年年中,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达成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战略合作——就耐立克授予武田全球独家许可的选择权。
该交易总金额高达人民币93.6亿元,其中包括选择权付款7.2亿元(即1亿美元)以及未来行使选择权和里程碑付款合计86.4亿元。与此同时,武田还向亚盛医药进行了7500万美元(约人民币5.4亿元)的股权投资,使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这一合作不仅刷新了国内小分子肿瘤药对外授权交易的纪录,也是武田近年来在华的重要布局,被业内誉为“史诗级BD大单”。
对于亚盛医药而言,该合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两大好处:
首先,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即时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令公司现金储备陡增,大幅改善了现金流状况。公司创始人杨大俊直言,这笔交易“解决了现阶段最重要的现金流问题”,让亚盛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创新研发。
其次,与武田的携手本身就是对亚盛及耐立克的含金量背书。作为耐立克在第三代BCR-ABL靶向药领域的主要竞争者,武田拥有Ponatinib(泊那替尼)这样成熟的同类药,并在慢粒白血病市场深耕十余年。即便如此,武田仍选择押注耐立克,不仅支付巨额预付款,还愿意分享未来12%–19%的销售提成。
这一方面说明在泊那替尼即将步入专利悬崖之际,武田对耐立克的临床价值和商业前景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凭借武田强大的全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团队,耐立克有望加速打开除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空间。武田无疑是能将耐立克价值最大化的理想合作伙伴之一。
业界对这桩合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和高预期。不少券商机构在交易宣布后调高了对耐立克的销售预测:东吴证券甚至预计耐立克海外峰值销售有望突破10亿美元,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国产创新药正初见雏形。
这意味着,在武田的助力下,耐立克有机会成长为全球畅销的重磅药物,为亚盛医药贡献长期、可观的许可收入与分成。这笔交易还极大提升了亚盛在国际医药界的声誉——能够与竞争对手握手言和、共享市场,背后是过硬的数据和研发能力使然,堪称“中国创新”走向全球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近年来中国医保支付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包括亚盛医药在内的创新药企产品放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创始人杨大俊博士深有感触地表示,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路径已大为畅通。
过去新药进医保“难于登天”,患者用不起、企业卖不动的情况屡见不鲜;而现在每年医保谈判成为常态机制,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往往上市后1-2年内即可进入医保,大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这种付费端的改善,为创新药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放量创造了条件。亚盛的经验正是明证:耐立克在2022年首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当年下半年销量即出现明显跃升;2024年新增适应症也通过“简易续约”快速纳入医保,实现全面覆盖。可以预计,未来APG-2575如顺利上市,也将受益于国家对罕见病和重大疾病创新疗法的支付支持,加速惠及更多患者。
对于亚盛医药来说,医保护航不仅意味着销量增长,更意味着临床认可度的提升。当一种创新疗法被医保接受,往往标志着其已被权威机构认可为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这反过来会推动更多医院将其纳入处方体系,让更多医生和患者接触并了解药物的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说,在科研实力和商业推广之外,抓住政策红利、融入医保体系已成为本土创新药企做大做强的第三大利器。亚盛医药深谙此道,公司管理层多次表达了对国家支持创新政策的感激之情。
站在当下,中国医药支付环境的“友好度”较五年前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耐立克们未来在国内市场的天花板再抬升打下坚实基础。
在聊业绩与产品之余,不得不提亚盛医药掌舵人——杨大俊博士对公司战略方向的深远影响。
这位具备海内外顶尖科研背景的科学家型企业家,早在2009年创立亚盛之初便确定了“两大原则”:做真正原创的全球新药、瞄准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当时国内创新药环境尚不成熟、资金和政策支持有限的背景下,这样的高起点定位无疑面临重重挑战。但杨博士始终坚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哪怕道路曲折也绝不轻言放弃。
正是凭借这种执着和定力,亚盛才能在细胞凋亡这一艰深领域深耕十数载,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并打造出全球唯一横跨Bcl-2、MDM2-p53和IAP三大关键细胞凋亡通路均有在研新药布局的管线实力。
杨大俊博士在学术科研领域的积累也直接转化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他与公司共同创始人、密歇根大学王少萌教授自1995年起即投入Bcl-2抑制剂研究,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解可谓深入骨髓。
正因如此,在选择项目时亚盛团队有着超前的眼光和科学判断力:敢于切入全球巨头多年攻克未果的高难度靶点(如Bcl-2、MDM2等),并实现“后发先至”。
杨博士常说,“如果你做的事情别人很容易做到,那就没有价值”。在他的带领下,亚盛医药的研发路线始终围绕科学前沿和未满足需求展开,没有盲目跟风热门赛道,而是专注于自身所长。
可以说,亚盛医药2024年在临床、商业和资本市场的多重突破,正是对杨大俊博士战略远见和领导力的回馈。从武田竞品公司转而成为合作伙伴,到顶级投行力挺登陆纳斯达克,这背后无不体现出外界对亚盛技术、团队和愿景的认可。
而杨博士本人也谦虚地将公司每一步成功归功于“时代的机会”——赶上了中国医药改革的春风、监管环境的巨变和各方支持的累积。正是在他的引领下,亚盛医药才得以在激烈的创新药赛道上跨越“生存线”,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翻开亚盛医药的2024年“成绩单”,不难发现这家中国创新药企业正加速驶入全球创新赛道的快车道——财务上,收入陡增,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战略上,牵手武田、登陆纳斯达克,为其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和资本的双重大门;产品上,耐立克与APG-2575双引擎驱动,多条管线捷报频传,预示着源源不断的后续动力。
在“全球创新”战略的指引下,亚盛医药已经初步完成了从生存到跨越的蜕变。然而,正如投资者所关注的,下一个考验才刚刚开始:走向全球意味着直面更强大的竞争和更高的标准,亚盛如何将其科研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市场份额?未来两三年内,耐立克如何在叩开欧美主流市场的大门,成长为真正的全球重磅药物?APG-2575如何突破维奈托克的商业成功,成为改写Bcl-2抑制剂格局的关键力量?这些悬念都有待时间去揭晓。
但可以确定的是,经历了2024年的蜕变之后,亚盛医药已经站上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正如杨大俊博士所言:“我们有信心也有资源去推进下一个阶段,用专业和团队能力将创新产品推向全球,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在中国创新药加速走向世界的大潮中,亚盛医药无疑是值得长期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一匹先锋“黑马”。如果把2024年看作亚盛全球征程的一个分水岭,那么接下来,公司需要用更加稳健的步伐和过硬的业绩回答市场的期待。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舞台上,这家植根中国的创新药企正挥毫书写属于自己的“全球化”传奇——投资者拭目以待。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