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落地,成功迈入现实医疗领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6:45 1

摘要:近日,湖北省医保局正式公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为这一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筑牢了根基。此次公布的价格体系全面覆盖了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相关服务。

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逐渐走进现实,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已成功迈入现实医疗领域。

近日,湖北省医保局正式公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为这一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筑牢了根基。此次公布的价格体系全面覆盖了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相关服务。

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为6552元/次,取出费为3139元/次。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则是966元/次。

国家医保局此前已专门为脑机接口技术设立了独立项目,而湖北此次在脑机接口医疗服务定价上,严格采用了“基准价 + 浮动区间”的模式,这一做法可谓意义非凡。

从患者角度来看,明确的价格让患者心里有了底,更多原本因费用问题而犹豫的患者,选择接受治疗的态度更加坚定。

对于技术创新而言,企业和科研机构看到明确的价格体系后,会更加放心大胆地投入研发资源。因为他们知道,在合理的价格框架下,自己的创新成果有更大的市场应用前景,这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治疗因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的肢体瘫痪、癫痫、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辅助心理疾病治疗、康复医学和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与沟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核心原理在于精准检测大脑电活动,解析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从而实现疾病的有效治疗与控制。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以帕金森病的治疗为例,去年《自然 - 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充分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显著成效。该研究聚焦于“个体化脑机接口治疗帕金森病”,采用自动调整刺激幅度的深部脑刺激(adaptive DBS)方法。在这一治疗过程中,脑机接口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实时捕捉和检测患者的特定神经信号,并根据个体症状的变化自动调节电脉冲强度,确保准确匹配所需的刺激量。

具体来说,当帕金森病患者服用的药物(如左旋多巴)起作用时,脑机接口会相应减少刺激信号,有效防止运动失控现象的出现;而当药物代谢、药效逐渐消失时,脑机接口又能及时加大刺激信号,避免肢体僵硬的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这种精准的反馈调节,研究团队在此之前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成功确定了与多巴胺释放、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的神经活动模式,这些模式可作为药物波动和运动症状的可靠生物标志物。基于这些神经信号,研究团队为 4 名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的深部脑刺激治疗。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脑机接口持续发挥作用。它记录了患者在数天内于诊所和家中进行日常活动时的脑活动情况,同时结合患者自我报告的运动日记以及可穿戴式设备监测到的症状信息,全面评估治疗效果。最终结果显示,在自适应深部脑刺激治疗时期,患者最烦恼的症状持续时间减少了 50%,充分证明了脑机接口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巨大潜力。

脑机接口技术依据信号采集方式,主要分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类,它们在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现状上各有特点。

侵入式脑机接口需通过开颅手术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皮层,以获取高分辨率神经信号。这就好比在大脑内部设立“专属信号站”,能精准捕捉神经元的细微活动,信号精度极高。凭借这一优势,它在治疗帕金森、脊髓损伤等重症领域表现出色。以帕金森病为例,植入脑机接口后,医生可实时监测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并进行针对性电刺激调控,有效缓解患者震颤、僵硬等症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侵入式脑机接口存在风险,开颅手术风险高,术后还可能引发感染、免疫排斥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则通过在头皮表面佩戴电极帽等设备,无创采集大脑活动产生的电信号。这种方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如同日常戴帽子,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但因颅骨阻挡,采集到的信号相对较弱且易受干扰。不过,它在偏瘫康复、认知训练等轻量级场景中作用显著。在偏瘫康复训练中,患者佩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系统可根据脑电信号识别运动意图,控制康复机器人辅助肢体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目前,国内众多企业聚焦非侵入式领域,强脑科技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借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能精准识别与控制患者手部运动意图,让肢体残疾患者重新获得手部运动能力,该产品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为患者带来希望。

尽管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的公布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设备耗材费用尚未纳入定价体系,便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以侵入式脑机接口为例,患者接受治疗时,除了需要支付 6552 元 / 次的置入费外,电极等关键设备的费用却并未包含在此次公布的价格范围内 。而这些设备往往价格不菲,一套进口的高端电极可能售价高达数十万元,这无疑使得许多患者对脑机接口治疗望而却步。

复杂病例缺乏细分收费标准,也给临床应用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的定价政策主要针对常见病例制定,对于一些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特殊病例,如同时患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者病情发展较为罕见的患者,缺乏明确的收费指导 。这使得医院在面对这些复杂病例时,难以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容易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专业人才缺口达 30 万(据行业白皮书),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然而,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许多医院虽然引入了脑机接口设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根本无法开展脑机接口治疗业务,这严重限制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面对挑战,行业制定未来三年发展路线图。医保覆盖是降低患者负担的关键,2026 年将启动 DRG/DIP 付费试点,该模式按疾病诊断、治疗分组付费,纳入后患者自费比例有望降至 30% 以下,提高治疗可及性。技术迭代方面,无线植入式设备是研发重点,其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能减少患者不适、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远程监控,国内已有阶段性成果,预计未来三年更多产品将推向市场。

来源:晓加科技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