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上午,学院路地区“耕读传家启新绿·科创赋能育未来”耕读田园会客厅科技开耕节暨“社区邻里节”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序幕。作为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学院路地区的配套活动之一,活动在地区8个社区同时展开。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康云,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志
3月30日上午,学院路地区“耕读传家启新绿·科创赋能育未来”耕读田园会客厅科技开耕节暨“社区邻里节”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序幕。作为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学院路地区的配套活动之一,活动在地区8个社区同时展开。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康云,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志强,以及林业大学社区青芽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家庭参加了主场地的开耕节仪式。
活动当天全地区数千余名居民参与其中,地区各高校、科研单位、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数十家各类社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科技主题,共同打造出以耕读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社区治理新场景。
活动采用“春耕五部曲”设置五个核心活动篇章,围绕“启幕·校城融绿”、“传承·耕读之道”、“播种·希望之田”、“共治·智慧田园”、“丰腴·和美家园”,从五个维度切分,通过递进式叙事串联校城融合与社区治理主线。从治理转化的角度将林大社区主场地的生动展示、社区耕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延展到播种翻地的多元主体行动参与,进而通过“大家商量着办”群策群力,最后通过一场共融的社区开耕大集凸显成果和“共建美好家园”。这场活动由林大社区作为主场地,以石油大院社区、东王庄社区、六道口社区、逸成社区、志新社区、768厂社区、富润社区为分场地,将主场地与分场地紧密相连,以青少年的耕读实践为核心,亲身体验科技开耕的创新路径,进而充分将“1+7+1+N”即1个主场地(林大社区)+7个分场地+1条动线+多场景延伸,以创新为主线贯穿“春耕五部曲”的故事剧情。
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康云宣布学院路地区耕读田园会客厅科技开耕节暨“社区邻里节”正式启动。活动紧扣中关村论坛“创新与发展”主题,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的高校创新资源,以“责任田共治”机制整合校地力量,将“斑秃地块”转化为校城协同的绿色枢纽,构建“共生式”基层治理生态。
主场地揭牌了“校地共建大中小一体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工学院、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博士生生态文明讲师团,分层设计耕读教育项目。此外,校地领导为金牌讲师团颁牌,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和博物馆讲师团代表接受授牌,通过整合高校资源推动科普与社会治理精准对接,为基层治理注入科技动能与文化活力。开耕仪式上,学生通过舞台剧、民乐演奏等多元艺术形式掀起活动高潮,生动诠释“科创赋能、文化铸魂”的社区发展新图景。
各学院的特色摊位以“科技+文化”双线交织,打造沉浸式耕读教育场景:科普讲师团通过现场讲解农业科技与生态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信息学院以古树数字博物馆、国家植物园漫游系统展示科技赋能生态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工学院通过智能机器人展演,呈现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草学院以草类种子科普讲解传递植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环境学院通过生态环保互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材料学院以3D打印体验生动展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科技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书籍展陈与现场互动,系统呈现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及大思政课实践成果;神奇种子农场则通过猜谜语、套圈等趣味活动,寓教于乐传播农耕文化魅力。
在随后的“开耕”环节,石油大院组织“石油大院第一生产队”耕种,志愿家庭的孩子在自由加入到每个地块中帮助劳动。在耕读田园游乐区开展科普课堂活动,邀请了农业大学志愿者作为老师,在耕读田园现场给孩子们现场科普。科普展板内容初步定为“春分协奏三步曲”:什么是春分;北京常见鸟类昆虫等动物;北京常见农作物介绍和种植。孩子们围在老师身边,目不转睛地聆听,时而提出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亲近自然、热爱农业的种子。
东王庄社区开展木工坊实践活动。科普国家博物馆的“铁梨铧”。还打造DIY科技实验室,鼓励居民组装自动灌溉、太阳能系统,并组建种植课题组探索“育苗-文创”产业链。
六道口社区通过“智”种空间科技橱窗,将种子博物馆从地下移至社区绿地,开启“微莳博物”互动体验,打造“扫码即学、定位即达”的智能播种系统。
逸成社区由专业老师讲解示范、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具体指导,带领社区居民培土施肥,搭建“智卉花栖”景观墙。。在AR展示种子生长过程后,组织以昆虫屋为探索点,科普植物成长与自然环境的生态互动。邀请青少年志愿者用种子盲盒换取爱心幼苗,鼓励各位居民利用闲余时间在阳台或居家空间培育,后续回赠社区,作为爱心礼物慰问特殊群体,体悟以劳动实践播撒爱心、回馈社区的志愿精神。
志新社区以“科技‘慧’农”为传承载体,组织英才幼儿园和石油附小的小朋友们表演节气歌、长歌行等歌舞节目,组织林业大学农业专家为学校师生、志愿者们开展“药用植物花园的栽种”讲座,讲解土壤成分、肥料及水份对药用种植的影响。
768厂社区以“耕读文化遇上科技Ai学”为传承主线,通过沉浸式戏剧还原耕读田园会客厅搭建过程,携手社区大学共建朋友圈结合非牛顿流体实验、榫卯结构搭建等科技科学知识向居民展示并互动,展现农耕智慧在当代的创新应用。同时邀请居民大咖走进会客厅讲授自己的专业所长,发挥社区自治互助作用。
富润社区依托耕读田园会客厅,科技赋能民俗体验,设计互动体验、文化传承、社区共建三大板块,通过剪纸“开春牛”、汉服体验、诗词歌赋、种植等多元形式,推动居民沉浸式感知耕读文化,激发社区创新活力。
此外,学院路街道还开展了“青苗探城记・科技耕读行”——学院路街道耕读田园会客厅开耕节青少年研学打卡活动。活动以青少年研学打卡为形式贯穿1条动线,将主场地与分场地紧密相连,以青少年的耕读实践为核心,亲身体验科技开耕的创新路径,进而充分将“1+7+1+N”以创新为主线贯穿“春耕五部曲”的故事剧情。带动辖区30组青少年志愿家庭参加打卡活动,划分6个小组,遴选林大社区、富润社区、六道口社区、逸成社区4个打卡社区以“科技+文化+体育+社区治理”的突出特色为依托,感受开耕节的多元融合、协同共治视域的耕读新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作为指导我国基层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与社区建设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意见》的出台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指引和战略方向,而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成果则是对《意见》的具体落实与生动体现。为积极回应学院路街道居民重点关切的需求,如改善社区公共空间、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激活社区动员等,海淀现代社会服务发展中心和学院路街道社区治理实验室强强联合,正式启动“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本项目深度融合辖区独特特点与资源优势,以社区 “微更新”作为关键切入点,巧妙地将社区更新行动与基层居民自治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力推动公共空间品质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典型模式与示范经验,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让居民切实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以社区不良绿地空间改造为抓手,将老旧小区中的斑秃地块、被认为是“问题地块”的实验地苗圃等,改造成集绿色、人文、共建、诗意、环保、互动于一体的社区“田园”。自项目开展以来,共拓展13个试点社区,改造绿地空间4800平米,培育10余支“治理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公众参与、种植体验、科普教育等各类活动200余场,共计6000余人次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街道与高校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治理主体一核多元、治理平台丰富多样、高校资源专业支撑、公众参与以人为本”的“共生式”基层治理街区新生态。
学院路街道通过深化“大家商量着办”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将基层治理创新转化为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依托“四季耕读”主题品牌,将科技开耕节打造为校地共建的创新平台,通过院士讲堂、AI农耕体验等“科普+”社会治理实践,让科技基因融入社区治理血脉。这种“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模式,不仅构建起“居民提案—民主协商—项目孵化”的全链条治理机制,更让“一社区一品”建设在物理空间更新与文化内涵提升的双重维度开花结果。
在共建美好家园的实践中,街道创新推出“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通过重构居民代表产生方式、完善动态化社区公约,使“社区邻里节”成为凝聚共识的磁场。这种以“科普+”赋能、以耕读文化育人的治理创新,既传承了“耕读传家久”的文化根脉,又注入了“科技向未来”的时代活力,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谱写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新篇章。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