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9年,考博上岸,他哭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8:10 1

摘要:“李参,恭喜,恭喜啊!”办公室里的同事不约而同地停下手中的工作,纷纷向他鼓掌。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李参,恭喜,恭喜啊!”办公室里的同事不约而同地停下手中的工作,纷纷向他鼓掌。

参谋李伦抹了抹眼角,抑制住即将流出的泪水。就在刚刚,他收到了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

13年时间,四千七百多个日夜,李伦完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身份跨越。

更难得的是,2023年12月他才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不到两年时间,又成功考入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

无论光环如何增添、履历如何精彩,他扎根雪域、建功高原的初心,始终未变。

2016年6月,李伦以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从原陆军军官学院本科毕业。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众多岗位选择,他没有留恋内地安逸的环境,毅然递交了戍边申请书。

同年

,他带着滚烫的青春与炽热的梦想走上雪域高原,成为了一名“高原战士”。

初上高原,不仅要对抗恶劣的环境,还要克服剧烈的高原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成了家常便饭。

尽管长跑一直是李伦的强项,但在高海拔的第一次集体三公里考核中,他双腿如灌铅般沉重,光用鼻子很快无法满足呼吸,只能大口用嘴喘气,最后强忍岔气的疼痛冲过终点。

14分30秒——对刚上高原的人来说,这已是不错的成绩。

有战友劝他:“在高原别太拼,伤身体。”但他四年军校养成的是“全力以赴”的习惯,从未轻言放弃。

单位领导告诉他:“站在这片冻土上,每一次呼吸都是战斗。要像格桑花一样顽强,才能在这里扎根生长。”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李伦为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目标,训练场上多练练、课堂中多记记、比武场上多试试。在藏的5年时间里,通过自身努力,李伦考取了不少资格证书,看着这些成绩,他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片冻土。

2021年9月,李伦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他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投身学术研究。

读研期间,李伦先后担任学校研委会宣传部副部长、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未来战争研究俱乐部骨干、清华大学第四届战略青年成员。随着自身学术能力不断提升,李伦逐渐在研究中崭露头角。

凭借在校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李伦先后获国防科技大学一等、二等优秀奖学金,“四有”优秀学员、个人战备训练嘉奖、2023年研委会优秀组织者等校内外荣誉十余项。同年年底,在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上,他荣获“优秀媒体工作者”称号。

毕业时,李伦再次选择回到了雪域高原。他说:“在高原,我能与那片冻土产生不一样的共鸣。”2024年初,他重返西藏,在某机关参谋岗位任职。

在新的岗位上,为熟记工作流程,他自编顺口溜贴在工位;为弥补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不足,他主动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制定补差计划。

今年4月,李伦被指派负责某领域征文任务。压力接踵而至,作为负责人,他每晚梳理成果、计划工作,常常忙至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构设思路、题目拟定到撰稿写稿、完善推文,李伦顶着压力完成了征文竞赛的各项工作,最终他们的作品在研讨会上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篇,同时指导帮助军区其他友邻单位获二等奖2篇,得到军区领导高度认可。

家庭是李伦的精神港湾。无论多忙,他每天总会抽时间与家人联系,哪怕只是寥寥数语。

去年年底,李伦获评单位“机关服务基层先进个人”和“战研尖兵”称号;今年7月,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从雪域边关到最高军事学府,从格桑花海到人才智库,9年光阴中,李伦用奋斗刻下一道道璀璨的人生轨迹。于他而言,“老西藏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

当启程的汽笛再次鸣响,李伦明白,他带走的不仅是雪域高原的馈赠,更承载着高原官兵"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火种。

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这位永不停歇的追梦人,正以奋斗为笔,继续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

■欢迎积极投稿,邮箱:jiankesan001@163.com;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剑客呗

军士选晋卷上天!

来源:三剑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