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特务乌梅二号真实身份一度成谜,直到2003年才意外揭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8:18 1

摘要:抗日战争那会儿,日本人在中国搞的间谍网可真不是盖的,早从甲午战争前就开始布局了,那些情报一直用到抗战时期,给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了。同年11月28日,国民党那边在西安抓了个日本女间谍,叫乌梅,她主要负责搜集后方情报,帮

抗日战争那会儿,日本人在中国搞的间谍网可真不是盖的,早从甲午战争前就开始布局了,那些情报一直用到抗战时期,给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了。同年11月28日,国民党那边在西安抓了个日本女间谍,叫乌梅,她主要负责搜集后方情报,帮日军找轰炸目标。乌梅被抓后,日方情报没完全断,1939年冒出个乌梅二号,继续干同样的活儿。

其实日本间谍在中国活动的历史挺长,早年他们就派人伪装成各种身份,收集地图、经济数据啥的。到了抗战,日本空军占优势,正面战场打不过,就炸后方工业。乌梅夫妇就是典型例子,乌梅是女的,嫁给中国人当掩护,她丈夫接手后成了乌梅二号。他们的情报直接影响了西安周边好几个军事设施的命运,比如大华纱厂啥的,被炸得不成样。

而战时国民党情报部门忙着抓人,但乌梅二号滑溜,总是逃掉。战后1945年日本投降,汉奸清算开始,很多人被审,但这个案子没头绪。进到50年代,新中国公安接手,翻旧档案,访老居民,还是没进展。

冯秀英那年给外祖父母迁坟,挖出个铁盒,里面有日记、旧报纸和个不明东西。报纸是1937年11月28日的西安日报,报道乌梅被捕,还配照片。冯秀英一看照片像外婆,但没多想,就放一边了。日记全是数字字母,她搁了17年,到2003年,她女儿小雪在歌剧团工作,无意翻到日记,发现数字像乐谱,就试着弹。弹出来是旧时代曲子,团长听见了,说这是旧社会窑子里的调子,还给资料看。

一比对,日记某天曲子歌词有花布,对应大华纱厂被炸那天。纱厂产军用布,被日机精准炸了。另天有机械词,对应兵工厂空袭。日记就这样用乐谱藏情报,关键词指目标。真相是冯秀英外婆就是乌梅,外公是乌梅二号。乌梅被捕后,外公接班,用这种方式传坐标,避免直接写字。

那么日本间谍网为什么这么密,早年从清末就开始,甲午战争前派人测绘,情报积累多。抗战爆发,日本利用这些网,派更多人进来。乌梅是其中一个,西安是后方要地,她在那儿活动。被抓时,报纸登了,照片流传。但乌梅二号继续干。他们的编码方式巧妙,用流行曲子藏情报,难以破译。

乌梅二号身份谜解开,说明历史谜团有时靠巧合。间谍案影响深,提醒警惕。冯秀英母女后生活平静,但知道家族黑点。抗日间谍多,乌梅案是典型,预示着危害。

揭秘后,研究者分析编码,类似摩斯但用音乐。曲子旧流行,窑子调易传不疑。歌词藏目标,如花布指纱厂,机械指机器厂。日期对应轰炸日。而历史研究需要耐心,线索有时意外出现。乌梅二号案预示,间谍破坏大,需要防卫。

来源:竹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