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落入“医托”骗局?洛阳这家医院起底“医托”骗局,还患者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6:20 1

摘要:看病“偶遇”“老乡”,“我也得了一样得病,这里看不好……”被拉到中医馆或者个人小诊所,花数千元买一堆不知名的中药,吃了好几个月不见好……近年来,有不少患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其实是遭遇了“医托”。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高菊 通讯员 谢雅敏 梁靓

看病“偶遇”“老乡”,“我也得了一样得病,这里看不好……”被拉到中医馆或者个人小诊所,花数千元买一堆不知名的中药,吃了好几个月不见好……近年来,有不少患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其实是遭遇了“医托”。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联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深入了解关于“医托”的“黑色链条”,揭开“医托”们的骗局。

【1】患者被“医托”盯上后,被带到小诊所花高价买下“无效中药”

“他们一般早上6、7点就来了,主要分布在门诊楼附近,这些‘医托’非常狡猾,专门盯着那些一看就从外地来、缺少社会经验的农村患者。一旦发现目标,就会以患了同样的病为理由主动上前搭讪。这些‘医托’往往会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就医经历’,称在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反而在附近某家私人诊所得到了有效治疗,以此骗取患者的信任。”在近日的采访中,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安全保卫部负责人刘晓卫说。

上午8点多,记者看到,在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的门诊大厅,人来人往,嘈杂声中满是患者和家属焦急的身影。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偏远地区赶来的农村患者,他们怀着对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期望,对三甲医院正规优质的医疗专家慕名而来,却不知会遇见一些带着“老乡”“同病相怜”面具的“医托”。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来自洛阳某县的患者家属张先生。张先生陪着患心脏病多年的父亲辗转来到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门诊楼,挂号时,他们就被一名自称同样患有心脏病的中年妇女搭讪。“她特别热情,说自己也是从我们县来的,也是在我们县医院看了很久没治好,后来又在这家医院看了好久都没治好,经人介绍去了附近一家中医堂,吃了那里的中药病情明显好转。我当时心里着急,就相信了她的话。”张先生懊悔地说。结果,他带着父亲去了那家中医堂,花了将近2000元买了几大包中药,吃了一段时间却毫无效果,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有些被带到附近的个人小诊所,有些被带到附近的药店,让那些坐诊的中医给开所谓的方子,他们给患者开的都是以次充好的中草药,并且还都是提前开好的,不管啥病,都是给同样的中药包。这些中药治不了病但是吃了也不会出人命。可能几十块的药,翻十几倍的价格卖给这些患者,骗了人家的钱,还耽误了人家的病情。”刘晓卫说。

在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门诊楼入口处,反复播放广播提醒大家谨防“医托”诈骗

【2】为了行骗,“医托”演起双簧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找到我们,说他来我们医院看病时遇到了一个‘老乡’,被这个‘老乡’骗着去一处个人诊所买了1900多元的中药,吃了两个月病情一点也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怀疑自己被骗了。了解情况以后,我们提醒老人第一时间报警,经协调诊所把钱退还给了他。老人对我们说‘你们不要管了,他们把钱退给我了’,像这种被骗后钱能够退回来的,一般都不愿意多说。‘医托’也正是拿住了这些人的心理,不断在医院里寻找下一个目标。”采访中,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保安经理赵雷雷说。

医院门诊部总主任周小燕也无奈地表示:“很多患者刚到医院,人生地不熟,又急于治好病,很容易就被‘医托’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他们被带到附近的私人诊所后,往往会花高价钱买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疗效的中草药。等患者发现上当受骗时,为时已晚。”

据周小燕介绍,大约一个月前,在开元院区的门诊楼三楼,一名年龄较大的女患者突然与一名50多岁的女子争执,称对方为“医托”。当工作人员赶到时,这名“医托”已经挣脱逃走了。原来,这名女患者就是被那名“医托”骗去了一家中医诊所,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堆中药,吃了几个月不见效,她只好又来到医院就诊,谁知道竟然遇见了当时骗她的这名“医托”。

“我们医院规定,除了医联体医院以外,医生不能私自在外面坐诊,但是不明情况的患者还是被这些狡猾的‘医托’骗走,有时候为了演得像一点,他们演双簧,一个拉关系,一个在旁边帮腔,出了医院的大门,就被早就等待在医院门口的‘专车’拉到偏远的个人诊所。”说起对“医托”的印象,周小燕十分无奈。

在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门诊楼一楼多处张贴谨防“医托”诈骗的标语

【3】为了抓“医托”想尽办法,加大提醒和宣传工作

面对猖獗的“医托”,河科大一附院安全保卫部和门诊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在加强巡逻和管理方面,安全保卫部增加了巡逻的频次和范围。医院前开元院区安全保卫部主任赵全安告诉记者:“我们安排了专人在医院门诊大厅、挂号处、住院部等重点区域不间断巡逻,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与患者搭讪,就会立即上前询问。同时,安保人员还与医院周边的治安力量加强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医院周边的治安秩序。”

导医也在防范“医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小燕介绍说:“我们要求导医时刻关注患者的动态,一旦发现有患者被可疑人员纠缠,就要及时上前提醒患者注意防范‘医托’。”导医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就医引导服务,还要承担起宣传防“医托”知识的重任。他们会在患者挂号、候诊等过程中,主动向患者发放防“医托”宣传资料,提醒患者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

此外,医院还通过张贴防“医托”的宣传标语、广告牌,在医院内的电子显示屏上播放防“医托”的视频等方式,向患者普及防“医托”知识。在医院两个院区的门诊大厅,记者都看到了多处张贴着防“医托”宣传标语,如“警惕‘医托’陷阱,谨防上当受骗”等。电子显示屏上,也在循环播放着防“医托”的宣传视频,视频中详细介绍了“医托”的常见骗术和防范方法。

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门诊楼大厅多处张贴谨防“医托”诈骗的标语

【4】执法权缺失成“卡脖子”难题,“医托”治理路还很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医院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在治理“医托”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医院没有执法权。刘晓卫无奈地说:“我们即使抓住了‘医托’,也只能对他们进行劝离,他们根本不怕我们,前脚被劝离,后脚可能就又回来了。” 由于缺乏执法权,医院在治理“医托”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医托”现象的发生。

河科大一附院通过技术手段关注疑似“医托”群体

医院利用技术手段,把一些重点人群的照片录入了医院的监控系统,只要他们进入医院,就会收到提醒通知。但是这些人戴着帽子口罩捂得严严实实,以此躲避监控。而对于那些被“医托”带去的私人诊所,医院也难以进行有效监管。这些私人诊所往往隐藏在小巷子里,位置偏僻。当患者在这些诊所上当受骗后,医院也无法协助患者追回损失。

虽然在治理“医托”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河科大一附院也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下定决心要与“医托”斗争到底。该院已经积极与当地的卫生、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商讨治理“医托”的对策。公安部门加强了对医院周边治安的管控,严厉打击“医托”的诈骗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则加强了对医疗广告的监管,防止“医托”通过虚假广告误导患者。

除了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也是治理“医托”的关键。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发布《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要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药品、“医托”“号贩子”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对“医托”的处罚标准,让“医托”不敢再轻易违法犯罪。

河科大一附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不断完善防范和治理措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就医环境。同时,医院也呼吁广大患者,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如遇困难及时寻求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

来源:大河报洛阳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