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咱们聊个掏心窝子的话。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特别迷茫?每天睁眼就是KPI,闭眼就是房贷车贷,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拼命奔跑,好像拥有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抓住。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等我们老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留下点什么?
朋友们,咱们聊个掏心窝子的话。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特别迷茫?每天睁眼就是KPI,闭眼就是房贷车贷,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拼命奔跑,好像拥有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抓住。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等我们老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留下点什么?
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有钱有势,站在金字塔尖。但你去看历史上那些真正牛掰的人物,会发现他们的格局,早就超越了这些。就说晚清的曾国藩吧,这个人厉害得简直像个bug,后世多少大佬都把他当偶像。可你知道他一生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吗?不是什么高官厚禄,而是中国读书人传承了千年的终极理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这三个词,听着有点古板,但你掰开了揉碎了看,会发现这才是人生最顶级的活法。
咱们先说说曾国藩这个人。他可不是什么天纵奇才,恰恰相反,他自己都承认自己“天资愚钝”。考个秀才,考了七次才中。年轻时在京城当官,也是个脾气火爆的“愤青”,看谁都不顺眼,得罪了一大圈人,人际关系搞得一塌糊涂,连咸丰皇帝都烦他。这样一个人,怎么看都不像能成大事的样子。
他人生第一个大坎,是在江西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自己都气得要投水自尽。被朝廷罢了官,灰溜溜地回到老家。那段日子,是他最黑暗的时候,也是他真正“开窍”的时候。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天天反思,读圣贤书,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剖析自己的问题:骄傲、急躁、自以为是。
他终于想明白了,做事之前,得先做人。这个“做人”,就是“立德”。德行,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底盘。底盘不稳,车跑得再快也得翻。他开始用最笨的办法修炼自己:写日记。每天把自己的言行、念头,好的坏的,全都记下来,然后用圣人的标准去批判、去反省。坚持了整整一辈子。这种近乎残酷的自我修炼,把他从一个浑身是刺的官场愣头青,打磨成了一个沉稳、坚韧、懂得谦卑与包容的领袖。这就是立德,是为自己的人生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内核。
有了这个内核,后面的“立功”就顺理成章了。他再次出山,组建湘军,面对的是当时地球上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农民起义军。那仗打得叫一个惨烈,多少次全军覆没的边缘,多少次粮草断绝的绝境。换做以前那个脾气暴躁的曾国藩,早就心态崩了。但现在的他,靠着“立德”修炼出的那股子“拙”劲和“韧”劲,硬是撑了下来。他信奉“结硬寨,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投机取巧。最终,花了十几年时间,愣是把这场滔天大祸给平定了下去。
这泼天的功劳,足以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但他清醒得很,知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权力最高峰的时候,他主动裁撤湘军,向朝廷交出兵权,避免了功高震主的悲剧。这种智慧和定力,同样来自于他深厚的“德行”修为。所谓的“立功”,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天下的安宁,是为了践行自己心中的道义。
最后是“立言”。很多人以为,立言就是写几本书。错了。曾国藩的“立言”,是他一辈子思想的精华。他写的《曾国藩家书》,没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全都是给弟弟、给儿子讲怎么读书、怎么做人、怎么处世的贴心话。他写的日记、奏折、文章,记录了他如何与自己的缺点斗争,如何处理复杂的人事,如何看待成败得失。这些文字,不是为了炫耀文采,而是他“立德”和“立功”过程中的思考沉淀。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本书,一本关于一个普通资质的人,如何通过持续的自我修炼,最终达到人生巅峰的教科书。这才是“立言”的最高境界,你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继续影响和启发后来人。
你看,立德是根基,是人格的修行;立功是枝干,是事业的成就;立言是花果,是智慧的传承。这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人生闭环。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机会像曾国藩那样去“立功”,去平定天下。但“三不朽”的追求,对我们每个人依然有意义。
立德,就是好好做人。在工作中不耍滑头,对家人有耐心,对朋友讲义气,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也守住自己的底线。你的人品,就是你最硬的背景。
立功,就是好好做事。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一种“功”。用心教育好你的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更是大“功”一件。为这个社会创造一点价值,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都算。
立言,就是分享你的善意和智慧。把你踩过的坑告诉新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把你悟到的人生道理,分享给迷茫的朋友;把好的家风,传承给下一代。这些,都是你的“言”。
所以朋友们,别再焦虑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爬到多高的位置,而在于你这一辈子,有没有让自己的德行更高尚一点,有没有为这个世界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有没有留下点什么,能让后面的人觉得,你来过,并且因为你的存在,这个世界哪怕只有一丝丝的不同。这,才是读书人最顶级的人生愿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答案。
来源:砚边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