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多地报告发现基孔肯雅热病毒,为增强留守(困境)儿童的健康意识,提升他们的疾病防控能力与自我保护水平,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浦城县民政局、浦城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浦城县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链接浦城县河滨街道卫生中心在浦城县第三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场意义非
防
蚊
小
卫
士
近日,多地报告发现基孔肯雅热病毒,为增强留守(困境)儿童的健康意识,提升他们的疾病防控能力与自我保护水平,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浦城县民政局、浦城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浦城县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链接浦城县河滨街道卫生中心在浦城县第三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防蚊小卫士”科普成长活动,旨在通过互动体验、趣味课堂与创意绘画,帮助他们掌握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知识,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健康审美能力,让每一颗童心在阳光下无忧绽放。
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1
基孔肯雅热的发现
在讲座开始,河滨街道卫生中心工作人员对基孔肯雅热是什么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基孔肯雅热是如何发现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2年该病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该病并确认病原体,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
2
基孔肯雅热的分布
紧接着,介绍了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流动增加,我国南方地区也面临输入性病例风险。
02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
河滨街道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对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做出了介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主要症状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潜伏期和传染期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12天,通常3~7天内出现症状。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内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10天的体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蚊子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03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
紧接着,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仔细的讲解了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症状,这为我们能否自主分辨是否得了基孔肯雅热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关节疼痛
常见于手腕、脚踝、膝盖等小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年
皮疹
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可消退,可伴脱屑。
04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是减少基孔肯雅热的感染与传播的关键有效途径。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如果预防基孔肯雅热分为以下三个大块:
清积水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水缸、储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疏通下水道、清理杂草落叶,避免积水滞留
做好个人防护
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穿浅色长袖衣裤 ;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发热、关节剧痛,严重干扰学生健康与教学秩序。对留守(困境)儿童开展宣传教育,人留守(困境)掌握防蚊、灭蚊、早诊早治知识,降低感染风险;培养科学防疫习惯,形成群防群控网络;同时消除恐慌与歧视,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