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黔南州荔波县甲良镇尧并村,群山环绕的山谷里,藏着一间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清晨,广播里的《新闻联播》打破宁静,传来新闻的铿锵之声;夜晚,月色下书页的翻动声与村民的讨论声,交织成温暖乐章。书屋主人莫壮权,1977年出生,双腿瘫痪却志向坚定,他深知知识的力量,于
在黔南州荔波县甲良镇尧并村,群山环绕的山谷里,藏着一间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清晨,广播里的《新闻联播》打破宁静,传来新闻的铿锵之声;夜晚,月色下书页的翻动声与村民的讨论声,交织成温暖乐章。书屋主人莫壮权,1977年出生,双腿瘫痪却志向坚定,他深知知识的力量,于是在自家创办了这间书屋,免费开放。书屋虽小,但藏书丰富,涵盖多领域知识,满足村民需求。莫壮权用双手整理书籍,耐心解答疑问,引导村民学习。31年来,他坚守书屋,将其打造成照亮乡亲心灵的“精神灯塔”,诠释了“身残志坚”的内涵。作为荔波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尧并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兼书屋管理员,他的故事是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璀璨绽放。2023年3月他荣登“贵州好人榜”,同年9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莫壮权自办的农家书屋。
逆境中坚守,轮椅上的知识摆渡人
莫壮权,一个在逆境中坚守、在轮椅上摆渡知识的平凡人,用他不平凡的人生诠释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的深刻内涵。他出生于尧并村三组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母面朝黄土的艰辛让他早早懂得生活的不易。8岁前,他和同龄人一样奔跑在山野间,憧憬着课堂的琅琅书声。然而,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一场突发的小儿麻痹症侵袭了他年幼的身体。高烧不退、双腿剧痛,简陋的村卫生所无力回天。因家境贫寒,父母借遍亲朋仍凑不齐治疗费,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双下肢神经坏死,彻底失去知觉。
自学之路,病榻上的“第二课堂”。辍学的阴影笼罩了这个本应无忧的童年。面对冰冷的轮椅,莫壮权却燃起了一团火。“我不能走,但思想必须飞翔!”他恳求父母借来小学课本,在病榻上开启了长达8年的自学生涯。没有老师指点,他便对照广播里的发音逐字拼读;没有纸笔练习,他用树枝在泥地上反复书写。冬夜寒气刺骨,他裹着薄被蜷缩在灯下,冻僵的手指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成了小屋最执着的乐章。至暗时刻,广播中的一则保尔·柯察金的故事点燃了他:“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难以激起浪花。”这句话刻入骨髓,支撑他学完中小学全部课程,更将《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啃透,红色信仰悄然生根。
自立谋生,小卖部里的“微光初现”。16岁那年,莫壮权决心不再拖累家庭。他用自学会计知识规划成本,说服父母将临街小屋改成小卖部。每天拂晓,他摇着轮椅擦拭货架、清点账目;深夜盘账,油灯下计算分毫。一次暴雨夜,山路塌方阻断进货,他冒雨摇车数公里,浑身泥泞赶回,只为次日村民能买到盐油。乡亲们见他双掌磨出血泡,含泪劝他歇息,他却笑言:“轮椅是我的腿,劳动是我的尊严。”这份坚韧不仅换来每月微薄收入,更让他攒下“第一桶金”——一颗播撒知识的种子正悄然萌芽。
精神丰碑,广播站里的“山乡耳目”。1988年,莫壮权做出惊人决定:自费购置扩音设备,在自家屋顶架起喇叭,创办尧并村首个免费广播站。每日清晨5点,他准时擦拭机器、调试信号,雷打不动地转播《新闻联播》,午间插播农业气象、政策解读。37年如一日,广播声穿越云雾,成为山民瞭望世界的窗口,莫壮权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证明:身体的残缺,永远无法禁锢精神的翱翔。
莫壮权自办的农家书屋。
书屋传薪火,点亮乡村希望之光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代诗人李纲的诗句,被莫壮权奉为毕生信条。随着学识增长,他痛感乡亲们因知识匮乏陷入贫困循环。“一本好书,或许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1992年春,他毅然腾出小卖部半间屋子,用全部积蓄购书办起“农家书屋”。
创办初心,从保尔精神到实践行动。“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保尔的话化作行动指南。他省吃俭用,每月进货时绕道县城旧书摊,用买肉钱换回《养猪技术》《果树栽培》;托外出务工青年带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儿童画报》。首批200册书,挤满斑驳木架。书屋开放当天,村民围观却无人敢借,他摇车逐户讲解:“老叔,这本讲水稻防虫,您试试!”为吸引孩子,他自编山歌故事会,把成语典故唱成布依调。渐渐地,书屋每晚座无虚席——留守儿童在此完成作业,青年夫妻学习大棚种植,老人翻阅养生知识。农家书屋自此成为村里的一盏明灯,莫壮权也自发担起传播知识的重担。
无私奉献,轮椅上的“知识摆渡人”。书屋运营全免费,莫壮权却自掏腰包持续投入。小卖部盈利的70%用于购书,30年累计投入超8万元。如今,书屋藏书从初建时的200册增至8000余册,涵盖农技、法律、文学等22类,年均借阅量逾3000人次。他还创新“点单服务”:村民需特定书籍,他登记后托人代购;行动不便的老人,他送书上门,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作一座传播知识的桥梁。
时代升华,文明实践的“红色阵地”。书屋不仅是知识仓库,更是政策宣讲的前沿阵地。党的十九大后,莫壮权制作“乡村振兴图解展板”,用布依语讲解惠民政策;2020年抗疫期间,他广播防疫知识,组织书屋线上读书会。2021年,荔波县将书屋列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莫壮权披上红马甲,正式注册为志愿者。他发起“四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举办“听党话·感党恩”主题诵读活动,吸引周边5个村寨参与。村民莫国华感慨地说:“这里早已不是普通的书屋,而是咱山里的‘红色学堂’!”
初心映丹心,铸就时代精神丰碑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陆游的诗句,映照着莫壮权鬓染霜华却丹心不改的党员本色。2009年,他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知识让我站起,党给我第二次生命!”2011年5月,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自此,书屋广播里多了“党的声音”,书架上增设“党员学习角”,他的人生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
生命奇迹,10次手术中的“铁人意志”。1993年起,在社会各界捐助下,莫壮权经历10次骨科手术。每次手术前,他总叮嘱父亲:“书单放抽屉,别让乡亲断‘粮’!”术后剧痛中,他咬牙录制广播稿。1997年,当他借助支架颤巍巍站起时,全村欢呼。尽管步履蹒跚,他却笑言:“现在能站着理书,更踏实!”
荣誉满载,从大山走向全国的“道德星光”。他的付出赢得广泛赞誉,2018年获“荔波县残疾人自强模范”,奖金全数购书;2020年入选“黔南骄傲”十大年度人物入围奖,宣讲足迹遍及全州;2023年3月荣登“贵州好人榜”,同年5月获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称号;2023年9月入选“中国好人榜”。面对荣誉,他谦逊如初:“我只是传递了党和社会的温暖。”2022年8月,他当选尧并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推动建立村级助残基金,惠及37户困难家庭。
时代回响,初心不渝的“精神火炬”。37载光阴流转,当年轮椅少年已成两鬓染霜的“莫老师”,但书屋的灯光从未熄灭。2023年,书屋升级数字化后,他自学电脑开设“云端书库”,微信群成员超500人。党的二十大后,他创作书法作品《乡村振兴赋》,在县展引发轰动。如今,8000册藏书、6张旧木凳、一位管理员,构成深山最动人的文明图景,知识的火种,点亮大山村民的人生。莫壮权依旧每日拂晓擦拭书架,轻声自语:“人活一世,不求潇洒,但求信念如山。”
青山无言,大爱永恒。莫壮权,一位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用残缺之躯筑起精神丰碑。他的农家书屋,是黔南大山里的“文化绿洲”,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层样本”,更是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他如暗夜萤火,汇聚成星河;如幽谷兰草,芬芳泽万民。他的故事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肢体是否健全,而在灵魂是否高洁;不在索取多少,而在奉献几何。让我们以莫壮权为镜,学习他“身残志坚”的拼搏、“无私为民”的赤诚、“终身学习”的执着,让道德之光在贵州大地生生不息!(文/图 黎以坚、孔维衡、莫英杰)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