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章贡2人荣登“江西好人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5:43 1

摘要:熊晓莉,女,1962年7月生,汪四春(1966年5月—2024年2月),男;夫妻两人均为赣州市章贡区东外街道嘉苑社区居民。他们不仅是无偿献血的“公益夫妻档”,更是身后捐献遗体的“生命接力者”,用热血和奉献诠释了人间大爱。夫妻俩于2001年开始献血,献血次数总计

德润赣鄱,先进引领

2025年第一季度“江西好人榜”揭晓

章贡区熊晓莉、汪四春荣登榜单

一起来看看

一、助人为乐(8组10人)

1. 邹勤敏:“爱心剪刀”为居民义务理发24年(南昌·青山湖区)

2. 熊晓莉、汪四春:从献血到捐遗,夫妻27载书写人间大爱(赣州·章贡区)

3. 毛梅琴:村民义务照顾同村老人10年,无私大爱演绎人间深情(上饶·信州区)

4. 曾文鹰:轮椅上的“创业达人”,热心公益助残友(吉安·吉安县)

5. 杨贵风、曹宗臆:平凡夫妻16年不离不弃照顾弃婴(抚州·东乡区)

6. 欧阳桂亮:身残志坚的“农村人”,坚持助残公益30余年(萍乡·湘东区)

7. 胡君:以爱叩响无声之门 用心点亮温暖之光(九江·濂溪区)

8. 陈飞:27年一腔热血献爱心,15载立德树人育桃李(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理工大学)

二、见义勇为(10组15人)

1. 方少波:车辆冲入湖中,路过村民两次下水救起被困夫妻(上饶·鄱阳县)

2. 曾玉:两人游玩不慎落水 村民竭力挽救两条生命(赣州·信丰县)

3. 涂白羊、涂传友、涂信根:不惧危险,护渔员从冰冷江水中挽救3条生命(南昌·南昌县)

4. 骆宗胜、杨智、付志敏:逆水而行,三位90后快递小哥勇救洪水中女子(抚州·黎川县)

5. 赵文晨、赵文义:七旬老人落水,特种兵兄弟飞奔跳江救起(鹰潭·信江新区)

6. 张立煌:一线记者危难时刻急出手,勇救溺童显担当(九江·都昌县)

7. 刘三菊:六旬男子徒手爬楼解救“卡脖”女童(宜春·樟树市)

8. 冯长清:物业职员路遇车祸,热心救助赢赞誉(萍乡·芦溪县)

9. 付敏军:乘客突发心脏骤停 ,白衣天使上演“生死时速”(新余·仙女湖区)

10. 李吉炎:医生高铁上紧急救助伤者,生活里为千家万户“点亮”生育希望(景德镇·昌江区)

三、诚实守信(7组8人)

1. 易锡梅、史秋菊:儿子病故欠债42万,八旬夫妻“抢”时间替子还债(萍乡·安源区)

2. 洪风平:环卫工人拾金不昧守底线,多方找寻失主归还15万现金(景德镇·乐平市)

3. 叶正会:矢志不渝,父子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91载(九江·武宁县)

4. 程业虎:“护林人”22年信守承诺,一心守护马尾山林(宜春·靖安县)

5. 欧阳春芽:退伍军人拾金不昧,数万元现金物归原主(新余·高新区)

6. 韩海明:“拉面哥”一句承诺守6年,一碗拉面暖洪城(南昌·红谷滩区)

7. 俞美清:环卫工人面对意外之财不动心,物归原主暖人心(上饶·广丰区)

四、敬业奉献(8人)

1. 熊晓梅:一线女工30载“千丝万缕”织就工匠精神(九江·德安县)

2. 周甜:金牌讲解员14年用心用情传播“八一”革命故事(南昌·西湖区)

3. 钟婷:中医博士辞粤扎根基层,妙手仁心筑梦公益医疗事业(抚州·宜黄县)

4. 陈铁山:电力人扎根一线30年,守护万家灯火(吉安·泰和县)

5. 曾治中:手绘“水地图”,管水员倾情护渠40余载(赣州·瑞金市)

6. 张云如:37年班主任坚守三尺讲台,培育优秀学子数千名(吉安·新干县)

7. 陈兆华:乡村医生扎根农村56年,苦练内功成为村民的健康卫士(宜春·奉新县)

8. 杨文龙:十年磨一剑,25岁“单板老将”勇夺亚冬会冠军(鹰潭·余江区)

五、孝老爱亲(7组8人)

1. 姜水英、陈汉太:好兄嫂不离不弃 悉心照料残疾弟弟39年(鹰潭·龙虎山景区)

2. 辛小妹:乡村农妇29年悉心侍奉智力障碍叔叔(宜春·万载县)

3. 周菊英:侄女30余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姑姑,谱写孝老爱亲赞歌(上饶·万年县)

4. 肖五娣:好嫂子22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小叔子(赣州·崇义县)

5. 钟茶秀:七旬母亲坚守47年,撑起瘫痪女儿生的希望(新余·分宜县)

6. 陈芳梅:好儿媳20多年如一日,照料百岁婆婆如亲娘(景德镇·珠山区)

7. 谢丑娇:孝老爱亲好媳妇,40余年撑起婆家一片天(吉安·青原区)

平凡中

好人的力量无穷尽

质朴中

榜样的精神最可贵

让我们一起

学习熊晓莉、汪四春的感人事迹

从献血到捐遗

夫妻27载书写人间大爱

熊晓莉,女,1962年7月生,汪四春(1966年5月—2024年2月),男;夫妻两人均为赣州市章贡区东外街道嘉苑社区居民。他们不仅是无偿献血的“公益夫妻档”,更是身后捐献遗体的“生命接力者”,用热血和奉献诠释了人间大爱。夫妻俩于2001年开始献血,献血次数总计346次,献血总量达167700毫升,相当于42个成年人全身血量总和,可以为数百台手术提供血液支持。熊晓莉更是填写了赣州市第一份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他们感染带动了身边20多人登记或捐献遗体器官。2024年2月,汪四春在弥留之际交代家人要按照他生前签订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完成人生最后的一次奉献。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江西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赣州好人”“江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热血相融,爱心接力27载

2022年,7次;2021年,11次……打开熊晓莉与汪四春手机上的“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金色背景“爱心王者”称号下是两人这些年的献血记录:熊晓莉献血总次数146次(包括全血、成分血),献血总量86200毫升;汪四春献血总次数200次(包括全血、成分血),献血总量81500毫升。两夫妻的献血量汇成了一个惊人的数字:167700毫升。这相当于42名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这里最早记录显示为2004年,但从1998年我就开始无偿献血,实际上献了多少次、多少量,已记不清了。”熊晓莉说。26年前的一天,在原赣州木材厂上班的熊晓莉下班经过市里百货大楼时,看到门口停着一辆献血车,她带着好奇走上前去询问自己能不能献血,“我当时快40岁了,不知道还符不符合条件”。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她详细了解了无偿献血的规定和流程,在接受检查后献了第一次血——400毫升全血。从此,无偿献血成了熊晓莉的一种助人方式。

对汪四春来说,献血不仅仅是乐于助人的爱心,更是对祖国的热爱。汪四春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他献血第200次的纪念照,照片中他正在采血,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建党百年 热血献礼”的标牌自豪地举在胸前。在赣州市志愿服务队中,每当血液中心因血源紧张发出征集献血信息时,他们往往最先报名。“年末岁初献血的人相对更少,希望自己的血液能够稍微缓解用血紧张的情况,帮到更多人。”熊晓莉说。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当地血库告急。正在外地探亲的熊晓莉夫妻得知消息后,立刻打车回到赣州,第二天他们就去献了血。平时,夫妻俩还动员身边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现在家里妹妹、妹夫等人,以及邻居们也在他们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献血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挽救一条生命。”他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生命尽头,大爱无疆续华章

除了献血,熊晓莉、汪四春夫妇还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生前登记身后捐献遗体。位于赣州市章贡区龙都嘉苑社区属于保障性住房小区,主要由回迁房、低保户的安置房以及公租房组成,5700多名常住人口中有近20人签订了《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这些人都是在熊晓莉、汪四春夫妇的影响下自愿登记的。“动员大家去献一两次血不难,难的是捐献遗体器官,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很排斥。”熊晓莉坦言。“要我们登记,你自己登记了吗?”“你家人捐献了吗?”……面对居民的质疑甚至诘问,熊晓莉认为,讲出自己和家人的捐献故事是最有力的动员。

1989年,熊晓莉的父亲死于肝破裂。生病住院期间,父亲经常感慨:如果能研究出这种疾病的原理,让更多人健康快乐地生活该多好啊!那时熊晓莉的父亲就想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作医疗研究。父亲的这种决定深深地打动了作为女儿的她:“我觉得爸爸很伟大、很优秀,这么多年来吃了这么多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还想着别人。我当时就萌生了要实现父亲遗愿的念头。”有一次,她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熊晓莉就亲眼目睹了同一病房的两个白血病患者先后不治而亡。1998年,熊晓莉来到深圳打工,在那里,她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两位深圳朋友申请遗体捐献成功。从那时起,熊晓莉心中的捐献遗体的想法。第二年,熊晓莉回到赣州,作为一名下岗工人,她四处做钟点工,为小学生做家教,生活艰辛而忙碌。但捐献遗体的愿望仍扎根在她的心里。为了实现遗体捐献,她四处奔波。请教过担任外科医生的雇主,打过赣州广播电台的夜话聊天热线,向节目主持人罗军寻求帮助。在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律服务中心热心学生的陪同下到赣南医学院、市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咨询。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当时江西省只有南昌和九江设立了遗体接收部门,赣州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遗体接收机构,因此还不能立马就答应办理接收手续。但她可以先在红十字会登记,待遗体接收机构建立起来后就可以通知她来办理手续,实现她的愿望。2006年,熊晓莉签订《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成为赣州第一个申请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2014年,熊晓莉的一位家人捐献了眼角膜;2015年,丈夫汪四春在她的影响下也签订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2023年,熊晓莉的另一位家人也向当地医学院捐献遗体做医学研究。

2024年2月,丈夫汪四春肠癌病情突然恶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嘱咐妻子一定要按照他生前签订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捐出。他说“从事公益事业23年,他基本上做到了尽力,尽管有些事情不完美,但并不后悔参与其中,希望在去世后完成自己最后一次奉献”。在他生命的尽头,能够为医学事业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凡人善举,汇聚社会正能量

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每遇捐款捐物倡议,都慷慨解囊。每次下班后的志愿服务成为了他夫妻俩的“约会”。从2018年开始,熊晓莉、汪四春加入了赣州市天使儿童村志愿者队伍行列。多年来,他们几乎每天都会自行带着肉蛋蔬菜来儿童村看望孩子们,最多的时候要照顾十几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清洗、切菜、炒菜、装盘都成了孩子们眼中最熟悉的场景,夫妻俩通过一定的分工,为这里的孩子做出一顿丰盛的饭菜。听着孩子们热情地叫着汪叔叔、熊阿姨,夫妻俩总是笑得很满足。“看着孩子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比什么都高兴,他们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下,儿童村的孩子们也一直在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曾经一起沿着赣江河堤清理垃圾、到火车站做导引,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社会。

熊晓莉在赣州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专门学习了老年护理的知识,对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进行日常护理成为熊晓莉夫妇每天的“必做清单”。熊晓莉在照顾老人时,汪四春便开始为小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清扫垃圾,修理下水管道,甚至进行理发、搬运家具……“别人得到帮助,我得到快乐”,这是汪四春的一句口头禅。在他们居住的小区有位老人腿脚不便,全靠轮椅进出,汪四春发现后就常送老人上楼、陪老人聊天,足足坚持了5年。对社区里无人照料的低保户们来说,空闲之时夫妻俩总会去义务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帮忙做饭。在熊晓莉、汪四春服务过的小区,几乎每名老人见到他们俩都会竖起大拇指。

参与无偿献血、提供志愿服务、开展应急演练……这些年,在赣州举办的诸多公益活动现场,不论严寒酷暑还是狂风骤雨,常常有熊晓莉、汪四春的身影。二十多年来,两人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800场。可以说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已经成为夫妻俩生活的注脚。花甲之年的熊晓莉说“我们只是普通人,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无私的奉献。

来源:章贡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