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1日,医学顶刊《BMJ》(医学一区top,IF=93.6)发表了一项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高超副教授团队有关药物球囊术后抗栓工作的研究成果,题为“Stepwise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e-escala
2025年3月31日,医学顶刊《BMJ》(医学一区top,IF=93.6)发表了一项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高超副教授团队有关药物球囊术后抗栓工作的研究成果,题为“Stepwise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e-escalation in patients after drug 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REC-CAGEFREE II):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 label, assessor 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原创提出了药物球囊术后抗栓新策略。
继REC-CAGEFREE I研究成果(探索药物球囊适应症)于2024年9月2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报告后,又登顶刊,恭喜陶凌教授团队!
本研究采用了一个特别的分析指标,WR (win ratio),我们之前也专门报道过这个分析方法,即胜率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们之前的推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方法如何应用在文章中!
REC-CAGEFREE II 试验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非劣效性临床试验,在中国的 41 家机构开展。
研究纳入了1948 名年龄 18-80 岁的成人急性冠状综合征(ACS)患者,1:1随机分配至两组:
逐步 DAPT 降阶组(n=975):前 1 个月:阿司匹林 + 替格瑞洛;接下来的 5 个月,仅使用替格瑞洛;最后 6 个月:仅使用阿司匹林
标准 DAPT 组(n=973):阿司匹林 + 替格瑞洛,持续 12 个月
首先,研究的主要有效性终点为12 个月时的不良临床事件净发生率(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 BARC 3 或 5 级出血)。若单侧 95% 置信区间(CI)上限小于 3.2%,则可认为逐步降阶 DAPT 方案在非劣效性方面成立。
若主要终点达到非劣效性标准,则依次评估预设的次要终点,包括:临床相关的缺血或出血事件、BARC 2、3 或 5 级出血、BARC 3 或 5 级出血、BARC 2 级出血。
次要终点中,临床相关缺血或出血事件的分层复合终点采用不匹配胜率比(unmatched win ratio)方法分析,该终点由六个事件时间(time-to-event)结局组成,包括:
全因死亡时间
卒中时间
心肌梗死(MI)时间
BARC 3 级出血时间
血运重建时间
BARC 2 级出血时间
终点按照上述临床重要性的分层顺序进行评估。
本文对于胜率比方法介绍十分详细,诸位可以学习借鉴!
在意向治疗(ITT)分析人群中,总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在逐步 DAPT 降阶组为 87 例(8.9%),而标准 DAPT 组为 84 例(8.6%)。两组累积事件率的差值为 0.36%,其单侧 95% 置信区间(CI)上限为 2.47%,满足预先设定的 3.2% 非劣效标准(P=0.013)。
在预先设定的次要终点分层检验中,第一个次要终点(临床相关的缺血或出血事件)采用胜率比(win ratio)方法进行分析,以考虑该复合终点内不同事件的临床重要性差异。
结果显示,相较于标准组,逐步 DAPT 降阶组的胜率显著更高(14.4% vs. 10.1%,胜率比 1.43(95% CI: 1.12–1.83),P=0.004)。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较国际指南推荐的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策略,由该团队原创提出的“逐级双联抗血小板降阶策略”可在不增加缺血性事件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大出血发生率1.2%(相对风险降低75.0%),显著提高了患者整体获益(Win Ratio:1.43)。
老郑小评
REC-CAGEFREE II研究是首个验证药物球囊术后最佳抗血小板策略的随机对照研究,所提出的“逐级双联抗血小板降阶策略”亦是该领域目前唯一证实的抗栓策略。
创新性是拉满了,但老郑想夸一下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本文设计严谨,主次分明,分析方法也写的十分详细,将胜率比方法写的很通俗易懂,如何在文章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中表述胜率比方法,这篇文章非常值得借鉴!
来源:统计医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