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名将胡琏:晚年绝口不提粟裕,晚年让子孙拿纸笔画下一幅地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7:45 1

摘要:1976年端午节,中国台北一户人家,饭桌上热闹非凡。家人正低头夹菜,忽然传来老者的一声吩咐:“小越,去书房把我的笔和纸拿来。”

1976年端午节,中国台北一户人家,饭桌上热闹非凡。家人正低头夹菜,忽然传来老者的一声吩咐:“小越,去书房把我的笔和纸拿来。”

众人一愣,感到疑惑。

可等孙子乖乖递上纸笔后,却见他手握毛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条条线条慢慢浮现——陕西华县的地图。

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国民党上将、深受蒋介石器重的常胜将军,最后竟然只画了家乡的轮廓。

这一幕,把全家人都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渭水平原,也揭开了他一生最难启齿的心结。

胡琏,1907年出生在陕西华县赤水镇的一个贫寒农家。

原名从禄,后又名俊儒,字伯玉。

小时候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老师都说“这是个好苗子”。可惜家里穷,读完小学后便没法继续求学。

母亲让他当塾师,他不干;让他做生意,他摇头;要他给富户当管家,他更不乐意。

最后,他选择了投军。为了筹路费,新婚妻子吴秀娃甚至卖掉了首饰和娘家的青苗。就这样,胡琏踏上了去黄埔军校的路。

1925年,他进入黄埔四期步兵科。

此后一路崭露头角,参与北伐、抗日,逐渐成为国民党军中的骨干人物。

陈诚、蒋介石都对他器重,认为他是可堪大用之才。

胡琏的成名战,是石牌保卫战。

1943年日军企图夺取石牌要塞,威胁长江上游直逼重庆。

胡琏临危受命,坚守阵地。

他深知日军装备精良,不能硬拼,于是利用山地地形设伏,诱敌深入再予围歼。

战斗极为惨烈,但他硬是守住了石牌,粉碎了日军直捣重庆的企图。

此战,他被人称作是“中国的崔可夫”,形容他像苏联斯大林格勒的守将一样,硬是靠毅力守住阵地。

自此,胡琏在国民党军中赢得常胜将军的美誉。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胡链屡次与解放军交战。

可他再怎么精明,也碰上了一个让他终身难忘的对手——粟裕。

粟裕,作为我军杰出的将领,曾被毛主席誉为最会带兵打仗的将领。

他的戎马生涯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就包括他和胡链的几次交锋。

1946年底,国民党大举进攻苏北鲁南,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与戴之奇的整编第六十九师并肩作战。

结果粟裕果断下手,集中兵力围歼戴之奇。

胡琏本该驰援,却犹豫不决,只象征性派出两个旅佯攻,最终见势不妙,干脆撤回。戴之奇全军覆没,胡琏背上不救之罪。

1947年,粟裕盯上胡琏,决心在南麻全歼整编第十一师。胡琏当时几近绝望,甚至带着司令部焚香祭天。

巧合的是,之后连下七天大雨,解放军炸药受潮,火炮拉不上来,攻势受挫。

胡琏死里逃生,还被蒋介石吹捧为“常胜将军”。可大家心知肚明,他能逃过一劫,全靠天气。

蒋介石与胡链

不久后,粟裕在曹县又围歼胡琏的部队。

眼看就要成功,却因国民党援军及时赶到,胡琏再次死里逃生。这一战,让粟裕郁闷,也让胡琏心惊。

1948年淮海战役,胡琏的第十二兵团被围困双堆集。他突围时被手榴弹炸伤,差点丢了性命。这一仗,几乎断送了他一生的军旅荣耀。

四次交锋,胡琏败多胜少。他心里明白,粟裕才是那个真正最会打仗的人。所以到晚年,他干脆闭口不提粟裕这个名字。

在国民党内部,胡琏是王牌部队的统帅,是蒋介石的宠臣,是常胜将军。

蒋介石甚至说:有胡伯玉在,我可高枕无忧。

可在对手粟裕面前,他却一次次失败。

毛主席评价他狡如狐,猛如虎,并多次提醒刘伯承、粟裕要警惕。可再狡再猛,也没能挡住大势所趋。

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了胡琏一生的心结。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执迷不悟的胡琏跟随蒋介石到了台湾,甚至成为金门防卫司令官。

最终蒋介石没能阻挡新中国的成立,而胡链在台湾内部的日子也一天不如一天。

许多资历不如他的将领先后当上陆军总司令,他却被排挤,最后被外放到南越当大使。

再加上性格强硬的他不善逢迎,常常被小人进谗。于是,胡琏只能被逐渐边缘化。

孙子胡敏越的回忆,揭露了胡链的晚年生活。

他生活规律,爱看史书,写日记,打高尔夫球。饮食清淡,喜欢吃饺子,还必须加蒜。

他每天练八段锦,教孙子要有始有终。看到玫瑰花,便告诉孙子:连花都要力争上游。

在家里,他很严肃,连儿子跟他说话都要站着。但对孙子,却会拉着手一起喝可乐。

他喜欢别人叫他大使,而不是将军,因为他始终对自己没能当上总司令而耿耿于怀。

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晚年矛盾又复杂的胡琏。

他极少提战争,抗日不提,内战更不提。特别是粟裕,他绝口不谈。

或许是败仗的痛苦,或许是自尊心作祟,总之这个名字成了他心中最沉重的阴影。

可另一面,他在书房挂着长江、长城、华山的油画,心里惦记的始终是大陆的故乡。

于是到了晚年,他才会让孙子拿来纸笔,画下家乡陕西华县的地图。

那不是军事部署,也不是战略规划,而是他一生最真切的牵挂——回不去的土地。

1977年6月22日,胡琏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70岁。

数十年过去,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战场上的战狐形象,而是那幅寂寞的家乡地图。

参考信源:

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01-28

胡琏将军在台湾的生活——专访胡琏将军之孙胡敏越先生.张宁.文史天地.2013-09-03.期刊

来源:历史一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