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岁赵樱子直播爆料“23岁三字顶流男友冷暴力”,热搜爆了,下一秒她掉头改口“没谈恋爱只是暗恋”,翻书都没这么快。
35岁赵樱子直播爆料“23岁三字顶流男友冷暴力”,热搜爆了,下一秒她掉头改口“没谈恋爱只是暗恋”,翻书都没这么快。
这条“直播放瓜→全民猜谜→火速打脸”的流水线,精确踩中所有流量开关。
观众刚被“顶流冷暴力”点燃胃口,名字还没对上号,她又亲手把瓜捏碎,留下满地碎壳让网友自己打扫。
她没放出一张聊天截图,只说“记得”“可能”“好像”,却清楚地说出“三字”“23岁”“顶流”这些极易被放大的标签。
数据部门最爱这样的词,它们像磁铁,能把搜索指数瞬间拉到顶,把直播间人数翻上几倍。
她改口的速度和第一次发言一样快,却没人追责。
观众注意力已经被下一轮猜测吸走,平台已经吃到流量,她本人也完成“出圈”。
这一套流程她在前几年就用过:说跟某男顶流谈过、暗示被女星抢角色、直播哭诉被网暴,每次都在话题降温前及时补一刀,把散掉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自己身上。
没有证据,也无需证据,她要的是屏幕另一端的“停留时长”,不是信任。
把爆料拆成两步看:第一步扔钩子,第二步抽走钩子。
钩子留在肉里疼,抽走时更疼,观众的痛感就是热度的燃料。
把“三字顶流”改成“学生时代暗恋”,既规避了法律风险,又显得自己只是小女孩情怀,顺带把责任推给了“网友过度解读”。
平台、观众、营销号三方被牵着鼻子转圈,她却站在圆心,手握遥控器。
她想要的不是一段真感情被正名,而是一个能被记住的标签。
35岁,戏约肉眼可见地减少,话题也跟着掉。
直播带货转化率与观看人数直接挂钩,人数又与话题热度挂钩。
她需要一条不会过期的热搜,于是祭出“顶流小男友”这张万能牌。
这张牌过去有效,因为大众爱听鲜肉配御姐;现在依旧有效,因为“冷暴力”配“炒作”更能戳情绪。
她赌的是:只要故事足够短,没人真去计较真假,平台算法也只认点击。
对比同样靠话题续命的艺人,有人选择晒娃,有人选择撕节目组,有人直接直播带货。
赵樱子选了成本最低的一种:空口说故事。
晒娃要孩子配合,撕节目组要合同截图,直播带货要库存和售后。
空口说故事只需要张嘴,关掉直播一切归零。
粉丝想替她求证也无从下手,名字是假的,时间是模糊的,故事是口述的,连表情包都省下了。
她下一步大概率会在下一场直播里回应“大家误会了”,顺手挂上车厘子或面膜链接,把情绪流量直接折现。
直播间里会有人刷“姐姐别哭”,有人会刷屏“又骗我”,两种弹幕混在一起,系统只会记录数字,不问情绪真假。
数字好看,商务就会跟进;品牌看的是曲线,不是人心。
观众被来回遛,却也乐在其中,因为这场戏没有门槛,只要会打字就能参与。
猜名字、骂炒作、感慨娱乐圈套路,人人都是编剧。
赵樱子把舞台灯光打在观众身上,观众便以为自己在主演,其实她只是用灯光卖票。
冷暴力本是一个沉重词,如今被她拿来当作流量开关。
真正遭受冷暴力的人看见热搜,只会更沉默。
词语被消费得越多,真实伤害越难被听见。
观众在弹幕里骂她“拿感情炒作”,却在下一秒点开下一个直播间继续追更。
平台、艺人、观众,三条线打成死结,谁都喊冤,谁都甩锅。
故事讲到这儿,真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下一次准备按哪个按钮。
她今天能用“冷暴力”三个字换热度,明天会不会把更刺耳的词也挂上橱窗?
来源: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