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源于2023年6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鼠头异物,时任南昌高新区市监局昌东分局局长江某某接受采访时称异物为“鸭脖”,引发公众质疑,舆论将其称为“指鼠为鸭”事件。后经江西省联合调查组确认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头部,官方认定江某某所在单位“未认真调
一、舆情事件概述
源于2023年6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鼠头异物,时任南昌高新区市监局昌东分局局长江某某接受采访时称异物为“鸭脖”,引发公众质疑,舆论将其称为“指鼠为鸭”事件。后经江西省联合调查组确认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头部,官方认定江某某所在单位“未认真调查取证,结论错误”。
2025年3月,网民爆料称江某某已调任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上级部门并“疑似升职”,引发公众对官员问责机制失灵的质疑。官方回应江某某已调离昌东分局,目前为高新区市监局普通工作人员,未担任领导职务,“没有升职”。工作人员补充称“不清楚是否受降级处分”,未进一步公开岗位调整原因及问责细节。
二、舆情影响分析
核心争议点:公众质疑江某某是否因“指鼠为鸭”事件受处分,调岗是否属于“带病流动”。官方回应效力:缺乏对岗位调整背景的详细说明(如是否降职、是否追责),削弱回应公信力。
舆论影响:负面情绪主导(约65%),网民批评“避重就轻的官僚作风”,认为官方回应“未消除公众疑虑”。中立与质疑(约30%):部分媒体呼吁公开问责细节,强调“信息公开是化解次生舆情的关键”。
舆情传播特点: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江某某此前“指鼠为鸭”采访视频被重新剪辑传播,加剧舆论反弹。政务舆情应对短板:官方回应仅通过电话回复媒体,未通过权威渠道发布声明,导致信息碎片化。
三、舆情风险研判
1.信任危机:官员问责机制信任危机产生,后续无进一步问责说明,公众认为官方对江某某的问责不透明,调岗未解释具体原因,引发对“带病流动”“官官相护”的联想,削弱政府权威性,损害政府公信力。
2.舆情次生扩散:事件关联“食品安全”“基层治理”等敏感议题,易与其他类似案例(如校园安全事件)形成叠加效应。加剧舆情扩散风险。
3.潜在衍生议题:公职人员处分公开制度,网民呼吁建立“问题官员处分公示”机制,推动问责透明化。
4.官员问责机制信任危机:若后续无详细问责说明,可能引发对“大事化小”的普遍性质疑,损害基层治理合法性。
5.地域性治理形象受损:事件标签化(如“指鼠为鸭”)可能长期关联南昌市甚至江西省形象,影响招商引资与公众信任。
6.制度性改革诉求:网民呼吁将“官员处分公开”纳入地方治理规范,推动问责流程透明化与标准化。
四、应对建议
主动发布声明:通过高新区市监局官网或政务新媒体,详细说明江某某岗位调整原因及处分情况,避免“挤牙膏式回应”。
强化问责追溯:公开联合调查组对涉事单位(学校、市监局)的后续整改措施,展现治理决心。
情感沟通与议题引导:承认此前调查失误对公众情感的伤害,重申“食品安全无小事”立场,重建信任。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果,宣传本地食品安全治理进展,转移舆论焦点。
长效机制建设:官员问责公示制度:推动公职人员处分信息依法公开,纳入地方舆情治理规范。
基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避免“指鼠为鸭”式回应再现,提升一线人员舆情应对能力。
五、总舆情综述
此次事件反映出公众对官员问责透明度的迫切诉求。官方若仅以“未升职”回应,难以消除次生舆情风险。当前官方回应虽初步澄清“未升职”,但信息不完整导致次生风险犹存。需以“主动公开+制度完善”组合拳化解危机,同时将个案处置与治理体系优化结合,避免类似事件重演。核心启示:舆情治理需从“被动灭火”转向“源头防控”,以制度性改革重建公信力。建议公开-情感共鸣-制度完善”组合拳化解危机,同时将个案处置与长效机制结合,防范类似舆情重演。
来源:平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