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企业担当科技攻关主体!山东多措并举提升企业科创决策话语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5:45 1

摘要:今天上午,山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会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系列文件,介绍山东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上午,山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会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系列文件,介绍山东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让科技成果有效落地,需要拓展丰富应用场景。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王茂庆:拓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是推动创新落地、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营造科技创新企业生态。企业主体作用持续强化,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35家、小巨人1163家,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居全国第三位。研发攻关能力明显提升,每年实施3000余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居全国第二位;获评国家人才工程数量逐年攀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创新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累计培育4100多个省级以上“四首”产品,形成12英寸N型碳化硅衬底材料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居全国第三位。

下一步,全省工信系统将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聚焦载体建设,“国字号”平台上,高标准建设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挖掘后备力量;新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以上,力争总量稳居全国首位。省级平台上,再认定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形成完备的平台体系。

二是聚焦人才引育,高标准实施4项国家人才工程,年内遴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40人左右,支持企业通过便捷方式引进急缺人才;年内新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5家,柔性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100人左右。

三是聚焦技术攻关,深化教育、科技、工信产学研协作机制,年内“揭榜挂帅”发布研发需求200项以上,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以上;高质量完成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攻关任务。

四是聚焦实数融合,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不断孕育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云行齐鲁、工赋山东”行动,年内依托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服务企业1.2万家以上,新创建国家领航级和卓越级工厂10家左右,带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4%左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

五是聚焦应用推广,编制发布全省创新产品示范推荐目录,完善保险补偿、首购首用等政策体系,培育推广“四首”产品600项左右。推动扩大工业品以旧换新品种和规模,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全年遴选推介100项左右“山东制造·齐鲁精品”。

六是聚焦企业培育,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播种”和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力争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瞪羚独角兽30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00家。

海报新闻记者:

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确保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山东在服务青年人才方面情况如何,下步还将创新开展哪些工作?

潘文勇:青年人才不仅是当下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未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力量。近年来,山东始终将青年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加大留学人才、博士后等优秀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年均集聚青年人才超80万人,累计招收博士后突破2万人,创新型青年人才集聚态势持续提升。

2025年,围绕进一步做好青年人才服务工作,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提供一流引才服务。高水平推动济青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海洽会”“海聚山东”引才活动品牌效应,丰富面向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优秀青年人才的来鲁渠道。发挥特岗特聘政策效能,为急需紧缺青年人才来鲁提供便捷通道。创新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办赛机制,提升项目、资金支持规模,构建“以赛引才”长效机制。鼓励校企联合引才用才,为青年人才在高校院所、企业间流动提供政策服务。

二是着力提供一流育才服务。鼓励省内博士后工作站(基地)与省内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机制,为博士后提供量身定制发展平台。稳步提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规模,评选博士后创新项目,落实博士后补贴政策,加大博士后科研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实施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金融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领域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提供专项支持。落实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科学增设和优化调整新职业职称,更好引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三是着力提供一流激励保障。支持高校院所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向产业一线转化落地。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进人才年金,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主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趋势,推进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高效贯通。大规模组织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全面推广企业职业技能自主评价和“新八级工”制度,激励更多青年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是着力提供一流服务生态。发挥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作用,组织“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营”,整合“政府+市场”服务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转化、企业融资上市等方面,为拔尖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建设“山东留学人才e家”,为留学人才提供从留学规划到来鲁发展的全周期服务。以县域为重点全面推进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建设,拓宽“无形认证、免申即享”服务范围,落实好普惠性人才政策待遇,切实提升青年人才获得感、满足感。

央广网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重要部署。请问,山东今年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孙海生: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需求最敏感、最迫切,是科技创新主力军。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攻关主体。企业最了解产业的痛点堵点,最知道市场需求。在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时,重点围绕解决产业堵点痛点和市场需求布局项目,指南多在产业中找,多让企业出题目,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过80%,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答题人”。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常态化组织企业专家参与科技咨询,提高省科技专家库企业专家比例到30%左右,产业攻关项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技术需求,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决策话语权,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阅卷人”。

二是聚力推动企业成为要素聚合主体。强化人才要素汇聚,支持企业“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加快培养能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各级人才工程中企业人才比例提升到50%左右。鼓励企业建设“人才飞地”,实施“校聘企用”人才共引共用新模式,帮助企业柔性用才。强化服务要素保障,依托“鲁惠通”服务平台、省科技云平台打造“科技政策智配器”,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用好“创新券”,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建强用好“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扩大“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改革试点,加大对初创型企业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三是聚力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主体。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头部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揭榜、多元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先使用后付费”等方式把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采取“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入股或成立科技型企业,直接实现成果创业。加强中试和概念验证。支持企业牵头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通“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全过程,对服务成效突出的省级中试基地,每年最高给予200万元奖补。充分发挥山东科技大市场作用,动态更新企业科技成果需求库、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库,常态化开展成果发布、融资路演等活动,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来源:山东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