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虱蚜虫繁殖快、迁飞远,不仅吸取作物汁液影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一旦防治不及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损。针对这种顽固害虫,目前有两个经典复配方案——烯啶·吡蚜酮和吡蚜·呋虫胺,各有特点,可根据虫情选择使用。
飞虱蚜虫繁殖快、迁飞远,不仅吸取作物汁液影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一旦防治不及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损。针对这种顽固害虫,目前有两个经典复配方案——烯啶·吡蚜酮和吡蚜·呋虫胺,各有特点,可根据虫情选择使用。
作用机理
吡蚜酮:独特“口针阻塞”,蚜虫取食即停,1~2天内因饥饿致死。
烯啶虫胺:作用神经系统,触杀+胃毒兼具,速效打击。
核心优势
快与稳兼顾:见效快,且在植株内有一定传导,残效一般可到15~20天。
广谱:蚜虫为主,兼治部分飞虱、粉虱、叶蝉等刺吸式害虫。
适应性强:低温条件下药效也较稳定;对大田、蔬菜、果树都友好。
安全性好:按标签使用,苗期/开花前后、幼果期一般安全性较好。
使用提示(举例)
蔬菜/果树蚜虫初发期:用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均匀喷雾,快速降虫口并压病毒传播。
水稻/小麦早期监测到迁入:及时喷一次,避免暴发。
作用机理
吡蚜酮:阻断取食,立停危害。
呋虫胺:第三代烟碱类,渗透与内吸更强,30分钟见效,2小时致死,对白粉虱/飞虱/蚜虫抗性种群仍高效。
核心优势
突破抗性:与传统烟碱类(如吡虫啉、噻虫嗪等)无交互抗性,对已产生抗性的蚜虫仍有好效果。
持效更长:在植株内迁移快、停留久,田间常见4~8周的持续控制(与作物、气候、虫情和剂型有关)。
方式灵活:喷雾为主,颗粒/拌种/土施也可用(按产品标签)。
使用提示(举例)
大棚或反复发生地块、抗性明显时优先;棚室可配合定植期土施/穴施(按标签),后期喷雾巩固。
速效性:两者都快;若虫口高、需“立停吸食”,两者都合适;吡蚜·呋虫胺在高抗性虫群中更“硬”。
持效期:吡蚜·呋虫胺更长(常见4~8周)>烯啶·吡蚜酮(约15~20天)。
抗性管理:轮换/交替用药很关键;遇到已对传统烟碱类抗性的蚜虫,优先吡蚜·呋虫胺。
初发、常规预防:烯啶·吡蚜酮,快控虫、性价比高。
抗性重、反复暴发、棚室:吡蚜·呋虫胺,控制更持久。
作物安全与环境:两者在多数作物上安全性好;开花期避蜂时段用药,注意采收前安全间隔。
病毒病风险:两者都能通过“迅速止吸”间接降低病毒传播,发病区建议尽早用、均匀喷。
烯啶·吡蚜酮:蚜虫初发期喷雾;露地多风或叶背虫多时,注意细雾+正反打透。
吡蚜·呋虫胺:抗性明显或棚室长效需求时用;可与调节剂/矿质油等合理复配或轮换(遵循相容性与标签说明)。
想要“快降虫口、控病毒、稳住长势”,常规地块选烯啶·吡蚜酮;遇到抗性强、反复爆发,就上吡蚜·呋虫胺;两者轮换/交替,防效更稳、抗性更慢。#果园管理##农业#
来源:农业助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