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黔携手承苗侗药韵,馆社联动传医药风华。9月9日上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办事处、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基地联合会、贵州中医药大学、凯里市卫生健康局联合主办,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和凯里市中医医院等承办的苗侗医药巡展在浦东新区南码
沪黔携手承苗侗药韵,馆社联动传医药风华。9月9日上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办事处、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基地联合会、贵州中医药大学、凯里市卫生健康局联合主办,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和凯里市中医医院等承办的苗侗医药巡展在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拉开序幕。这场融合了苗医精髓与侗药智慧的文化盛宴,既是年初“人人会医,百草皆药”苗医药巡展的延续,也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医耀中华”中医药发展系列展的第二场重要活动,更将民族医药文化传播推向新高度。
以展为媒:民族医药的跨地域对话
作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已形成成熟的民族医药文化传播模式,此次特别新增的侗族医药元素,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
展览通过对苗医药的历史溯源、理论框架、治疗方法、药学成就、当代发展等内容的呈现,展现“人人会医,百草皆药”“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苗医药丰富内涵及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同时展示侗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侗医诊疗体系、特殊疗法、侗医诊断四大症候等,观众可借此了解两大民族医药体系的异同。展柜里的伸筋草、九龙盘等特色药材和墙上的苗药标本,生动诠释了“大山里的绿色药库”这一内涵。
古法新生:外治疗法的沉浸式体验
“用热热的鸡蛋配上银制品在肌肤上滚动,是苗族流传千年的滚蛋疗法。”贵州省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苗医科主任王燕在“苗侗医药文化发展”讲座上,从苗侗文化讲到苗侗医药,并系统介绍苗侗医外治法的精髓,涉及疼痛疗法、痛风治疗、苗罐疗法、火酒疗法、拓灸疗法、滚蛋疗法和瑶浴疗法等,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现场居民频频点头。互动环节时,居民们排队体验滚蛋疗法。一位阿姨体验后惊喜地说:“鸡蛋在肩颈滚过之后,酸痛感明显减轻了。”
该讲座一共举办四场,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全国科普月活动和社会大美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场面向南码头街道居民,一场面向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民族预科班为主的新生。这不仅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民族医药的魅力,也让高校学子深刻理解中医药“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表示:“让藏于西南深山的苗侗医药智慧更好地得到传承,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和讲座实现双重育人功能。”南码头路街道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根据居民需求,邀请民族医药专家开展更多针对性强的健康服务活动。
据悉,本次展览在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持续展出至9月底,后续还会在其他社区和学校巡展,以推动苗侗医药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得到传承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编辑:胡闻哲
责编:顾舒徐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