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文亮,学术副院长钱婕和新闻系青年师生组成的“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从延安革命时期的一把“镢头”出发,以“耕耘新闻事业”为行动准则,以“一条主线、三个阶段、双重收获”的实践育人新范式,打造了一堂行走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晓娟 韩得举 陈柏仁)当青春的脚步叩响黄土高原的沉寂,当新闻的理想追寻红色信仰的源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开启。
日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文亮,学术副院长钱婕和新闻系青年师生组成的“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从延安革命时期的一把“镢头”出发,以“耕耘新闻事业”为行动准则,以“一条主线、三个阶段、双重收获”的实践育人新范式,打造了一堂行走的“知行合一”思政课。
活动现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供图
“镢头”这一象征物,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将士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烂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的真实工具。在延安这片“精神田”里,实践团围绕“从精神武装到专业践行”的主线,设计了从初识与装备、躬身与耕耘、升华与内化三个递进式实践,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双重收获中铸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基。
活动现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供图
在南泥湾开发区,通过与南泥湾管委会座谈、参观党徽广场、炮兵学校旧址、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走访南泥湾农垦后人邢超、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延刚,感受“镢头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宝塔山、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新时代新传人以专业视角解码“镢头精神”的传承基因;在中国红色新闻事业发祥地清凉山、红色广播发源地王皮湾,以及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旧址杨家岭,将新闻史与新闻业务课堂融入历史现场,实现“镢头精神”与新闻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壶口瀑布,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思考新闻人的时代使命,实现精神升华与使命内化。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新闻事业的‘根’与‘魂’,明白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初心。”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王舒禾表示。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学生在媒体发表红色研学新闻报道,并录制和创作研学vlog、红色青年说、新媒体创新短视频等。后续实践团还将形成红色研学课程设计、红色研学纪录片、实践报告等,以专业作品讲好南泥湾故事、延安故事、黄河文化。
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初衷是打造一次生动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和新闻专业素养锻造之旅,坚持思想引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用一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思政大课引领青年师生坚定专业信仰,用新闻理想照亮前路。
作者:李晓娟 韩得举 陈柏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