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陪孙颖莎看夕阳的不是邱贻可,而是那个几乎不出镜的体能教练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陪练。”热搜第一爆了,但很多人点进来才发现,自己把名字认错了,也把国乒的幕后故事想简单了。
“原来陪孙颖莎看夕阳的不是邱贻可,而是那个几乎不出镜的体能教练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陪练。”热搜第一爆了,但很多人点进来才发现,自己把名字认错了,也把国乒的幕后故事想简单了。
先说乌龙本身。
孙颖莎一句“想看夕阳”被剪进采访,评论区瞬间成了夕阳摄影大赛。
她后来发图打卡,邱贻可也发了同款黄昏,网友立刻脑补师徒浪漫散步,热搜词条直接爆灯。
直到有球迷在瑞典街头拍到孙颖莎和蒯曼,旁边站着何卓佳和“翔哥”,误会才解开。
邱贻可本人估计也懵:我就晒个风景,怎么成了男主角?
再看真正陪她的人。
何卓佳,河北队同期生,从省队到国家队一路陪跑,外号“影子”。
她不上奥运名单,却熟悉孙颖莎每一板球的线路,训练日记里记得比本人还细。
翔哥,大名王翔,国乒体能组“四大金刚”之一,专门负责女单主力。
他的日常是给孙颖莎加练核心到凌晨,再把她从治疗室背回宿舍。
队医袁朝明更低调,背包里永远塞满肌贴和冰袋,比赛日一天换三次鞋垫,只为防她右脚旧伤复发。
这三个人凑在一起,才是孙颖莎敢在镜头前说“想看夕阳”的底气。
因为知道就算赛程再紧,也有人帮她挤出十分钟,也有人确保她脚踝不肿,膝盖不痛。
夕阳只是十分钟,背后却是整个后勤系统连轴转的默契。
再说邱贻可。
他确实没出现在夕阳里,但成绩单摆在那里:接手孙颖莎三年,19个单打冠军,其中4个三大赛。
有人骂他“只会吼”,他甩出训练表:一周六天半封闭,每天多打三桶球。
孙颖莎从“暴力小魔王”变成“世界第一续航王”,靠的不是天赋,是这套从教练到体能到医疗的流水线作业。
夕阳乌龙后,邱贻可没解释,只发了句“团队的力量”,配图是训练馆凌晨两点的灯光。
其实球迷的误会也不全错。
大家太想把冠军的故事讲成童话,却忘了童话背后是几十个人的轮班表。
孙颖莎的社交媒体从来不晒伤病,只晒奖杯和夕阳,于是外人以为她天生无敌。
直到这次热搜,才有人注意到何卓佳的合影里,翔哥的手腕贴着肌贴,袁朝明的背包拉链又坏了。
细节不会说谎,冠军不是一个人看完夕阳就能赢的。
下次再看到孙颖莎赢球,记住她背后至少四个人:一个教练负责战术,一个体能师负责续航,一个队医负责修理,一个陪练负责模仿全世界最难打的对手。
夕阳很美,但美不过他们让天才不掉线的日常。
来源:园中培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