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戊戌遗孀”到“女学先驱”:谭嗣同夫人李闰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6:44 1

摘要:稳坐台上的官员拿出圣旨,开始大肆宣读在场犯人的罪行,底下的老百姓听不懂文绉绉的圣旨,只听懂最后的判词——斩立决。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城内的宣武门菜市口迎来了6个犯人,他们身带枷锁,风尘仆仆,但是眼神坚毅。

围绕着菜市口的百姓们沉默不语,只是默默地望着迎面走来的6个犯人。

稳坐台上的官员拿出圣旨,开始大肆宣读在场犯人的罪行,底下的老百姓听不懂文绉绉的圣旨,只听懂最后的判词——斩立决。

不知不觉间,到了监斩时间,台上的官员一声令下,“戊戌六君子”的人头相继落地,长达数月的“百日维新”迎来了至暗时刻……

谭嗣同命丧菜市口的消息传来,谭家上下一片哀泣,整个家里弥漫着悲痛的气氛,其中,最受打击的就是谭嗣同的遗孀——李闰。

同治四年,户部郎中谭继洵正逢人生大喜,谭氏家族迎来了第七个孩子,这个小男孩长得分外可爱,全家上下都喊他“七公子”。

谭嗣同5岁时,家中为他请来一位云南的杨先生启蒙,自此,谭嗣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同治十三年,父亲谭继洵为谭家兄弟请来了好友的孩子欧阳中鹄作为老师,欧阳中鹄拓宽了谭嗣同的视野,让他意识到国内的局势。

谭嗣同除了文科,对武学也非常热爱,他自幼学习武术强身健体,长大后更是对骑射颇为精通。

等到了光绪年间,谭嗣同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人,他曾前后四次出入西北地区,也正是在此期间,谭嗣同遇到了此生的爱人——李闰。

李闰与谭嗣同同岁,是湖北候补道李善荣的女儿,6岁时,李闰的母亲王氏去世。

母亲王氏去世前,将李闰姐妹托付给保姆高氏,高氏不负所托,竭尽心力,潜心抚养。

她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李闰姐妹的诗书礼仪颇有贤名,当地许多人家都非常羡慕。

饱读诗书的李闰与谭嗣同意气相投,光绪九年,两人在父辈的撮合下顺利结为连理。

谭嗣同对这位新婚妻子非常关心,二人年龄相仿,心意相投,甚至,谭嗣同还曾为李闰刻过一枚印章,在章上直言“巾帼心喜”。

不过,新婚的喜悦并不能冲淡谭嗣同心中的难过,光绪年间,谭嗣同多次考学,在一次次考学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动摇。

一次次踏入西北的土地,沿途冻死的平民,插草标卖孩子的小贩,一双双空洞的眼睛深深拷问着他的灵魂。

光绪八年,谭嗣同与父亲产生矛盾,父亲要求他按制作文,而谭嗣同却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他不屑于编写八股文,学习疲惫之余,甚至直接在课本上怒写“岂有此理”。

此时,在别人的不理解中,他开始接触“民主”“平等”,他的脑海里开始了疯狂的思考。

1896年,《仁学》成书,谭嗣同的维新思想成型。

1898年6月,谭嗣同北上入京,参与维新变法,开始了璀璨又悲壮的人生末路。

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命丧菜市口,李闰坐在家里聆听着他的死讯。

与谭嗣同的死讯一同传来的,还有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遗言。

李闰的心中默读着这句诗,心中悲痛难言,不仅是为丈夫的去世的悲伤,还有对丈夫未竟的事业的惋惜。

悲痛的李闰望着被牵连的谭家,想起亡夫尚未完成的事业,自幼饱读诗书的她挺起了脊背。

自此,李闰取“臾”字为号,自称臾生,她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接替了革命宣传任务。

每年在谭嗣同的忌日,李闰就在浏阳家中领导组织纪念活动,继续传播“民主”“平等”等思想,希望以此开启民智。

李闰在谭嗣同去世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毅力,她不但在浏阳家中宣传思想,还开始接触妇女解放。

1910年,李闰与维新志士唐才常的夫人张玉棠合作,集合一批人共同开创了浏阳女子师范学校。

这是浏阳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学校倡导女子入学,直接打破当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李闰更是身体力行,不仅出任校长,甚至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授课推行实践“男女平等”的思想。

1911年末,辛亥革命爆发,宣统皇帝退位,李闰亲眼看着清王朝的坍塌,她替亡夫踏入了民国的土地,也替他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

来源:国学长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