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燥热的午后,农妇迟秀英正弯腰在自家田里除草。汗水顺着草帽滴进泥土,镰刀划过杂草的沙沙声突然被“铛”的一声打断——刀刃撞上了硬物。
1977年的夏天,青岛即墨的田埂上,一柄生锈的镰刀与千年历史的碰撞,竟揭开了一段西汉王朝的尘封往事。
那个燥热的午后,农妇迟秀英正弯腰在自家田里除草。汗水顺着草帽滴进泥土,镰刀划过杂草的沙沙声突然被“铛”的一声打断——刀刃撞上了硬物。
“又碰到石头了吧?”她嘀咕着拨开杂草,却被一抹刺眼的金光晃得睁不开眼。蹲下身把泥土拨开细看,心跳陡然加速:一块金灿灿的黄金!
迟秀英颤抖着手扒开泥土,沉甸甸的金块在阳光下灼灼生辉。方方正正的底座上,趴着一只活灵活现的金龟!龟甲上的鱼形纹路清晰可见,四爪紧扣底座,仿佛下一秒就要爬动起来。
底部几个暗红的篆字像天书般难以辨认,但她知道,这绝不是寻常物件。所以,她快速收拾好就匆匆回家了。
一回到家,她就把今天在田地里发现的金块给丈夫看。丈夫也是欣喜地用水冲洗干净,这件宝贝露出了完整的相貌。
当丈夫捧着金印反复端详时,窗外的蝉鸣都显得格外刺耳。丈夫激动地告诉秀英,这东西是金子做的!
两个老实勤恳的农民,一辈子都是在田地里忙活,哪里有见过这么大块的黄金,他们暗地里商量,要去集市上换个好价钱。
“听说前村有人挖到铜钱被没收了…”“可万一是文物呢?”夫妻俩始终还是睡不着,半夜还在对话,最终决定还是放在家里不动。
消息很快传遍十里八乡。有人撺掇他们“赶紧卖了换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也有老人忧心忡忡:“私藏国宝要坐牢的!”
老实巴交的夫妻俩被铺地而来的流言蜚语折磨得夜不能寐,生怕会被抓走,经过激烈得思想斗争,他们决定将这块金疙瘩上交给国家。
那一夜,迟秀英摸着金印上冰凉的龟甲,想起公社广播里常说的“文物保护”,更加坚定了上交国家的决心。
天蒙蒙亮时,她跟丈夫攥着粗布包裹的金印,踏上了去往县城的土路。
文物局里,老专家戴着白手套的手微微发抖。放大镜下,金龟的每一片鳞甲都闪耀着两千年前的工艺光辉。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枚不同寻常的金印。
送别了迟秀英夫妇之后,专家对这块金印进行了更为全面和仔细的研究:
97克足金打造,纯度高达95%
印面2.5厘米见方,篆刻“诸国侯印”
龟钮象征权力,鱼纹隐喻“水德”
“这是西汉诸侯王的官印啊!”专家激动得声音发颤。原来,这枚印玺很可能是某位诸侯王祭祀天地时使用的信物,其历史价值远超黄金本身。
为了奖励迟秀英夫妇的无私奉献,文物局特意颁给了他们一张证书,另外还奖励了他们30元。当迟秀英接过政府颁发的30元奖金和荣誉证书时,围观村民窃窃私语:“够买两头猪呢!”“傻不傻?这金子能换座房!”
但她只是憨厚地笑。
2017年,为了纪念金印入馆40周年,即墨博物馆特地邀请迟秀英一家来参观,白发苍苍的迟秀英站在博物馆展柜前,看着灯光下依然璀璨的金印,轻声对孙子说:“当年要是藏着它,今天全国人民就少看一件宝贝咯。”
已经76岁高龄的迟秀英向旁人惋惜地表示:都怨我当时力气太大,割掉了一块,不然这枚金印一定要比现在更加有价值。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它时,也是在致敬每一个守护历史的普通人
来源:灾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