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樊振东跑到德国打联赛,图啥?”——9月6日,萨尔布吕肯一间羽毛球馆改的小球馆里,樊振东挥汗如雨,旁边围着几十号德国球迷,手机闪光灯晃成一片。有人喊他名字,他抬头笑,汗珠顺着下巴滴到地板上。这一幕被直播截屏疯传,微博热搜直接爆了:世界第一去“大学体育馆”打工,
“樊振东跑到德国打联赛,图啥?”——9月6日,萨尔布吕肯一间羽毛球馆改的小球馆里,樊振东挥汗如雨,旁边围着几十号德国球迷,手机闪光灯晃成一片。有人喊他名字,他抬头笑,汗珠顺着下巴滴到地板上。这一幕被直播截屏疯传,微博热搜直接爆了:世界第一去“大学体育馆”打工,你怎么看?
我刷到视频的第一反应:这哥们儿真敢。
国内随便一站公开赛,万人场馆、红毯、追光灯,到这儿换成木地板吱吱响、天花板低得好像随时能碰到。他图啥?图喘口气。
在德国,他不用背“国乒唯一指望”的包袱。
训练完,他跟队友去街边啃猪肘子,老板认出他,送了一杯自酿啤酒,他拿手机跟老板合影,笑得像大学生。搁国内,这种松弛感想都别想。
场馆小,反而让球迷贴脸狂欢。一个德国小孩举着“Fan Zhendong, please sign my shoe”的纸板,他真蹲下来签了。那孩子蹦回座位,鞋都不舍得穿,抱在怀里当圣物。
这种互动,国内大馆做不到——看台离球台十万八千里,挥破手他也看不见。
再说技战术。
德甲节奏怪,前三板全是搏杀,对手全是欧洲糙哥,板板发力不讲理。樊振东说:“在这儿,我练的是反应,不是套路。”
他反手以前偏稳,现在被逼着加质量,一板过去像鞭子抽,球直接钻底线。教练王志在旁边喊:“再狠一点!”他回一句:“我怕打坏他们的木板。”全队笑翻。
这种半玩笑半真刀真枪的训练,国内封闭集训给不了。
有人担心他累。
我算过,德甲一周一赛,飞欧洲短途,酒店就在球馆隔壁,步行五分钟。对比国内乒超动不动横跨半个中国,高铁转飞机再转大巴,他这次算度假。
而且萨尔布吕肯给他配了专属体能师,老外不懂乒乓球,但懂肌肉,按完肩颈直接上冰桶,樊振东龇牙咧嘴拍照发微博:“酸爽。”粉丝留言:哥,你终于活得像个人。
最大的收获,其实是队友。
队里有个19岁的德国小将,反手爆冲跟他撞型,俩人天天对拉,拉完一起研究视频。小将问他:“你怎么处理高吊弧圈?”樊振东拿手机画线:“别退台,迎前一步,拍面压死。”
第二天小将就用这招赢了联赛头号种子,冲过来抱他:“师父!”樊振东摆手:“别,我还没结婚,不想当爹。”
这种教学相长,国内省队都未必有——大家都藏着掖着,怕被偷师。
至于商业价值,德国人没给他天价合同,但球衣销量一周冲了队史第一。
俱乐部老板笑得合不拢嘴:“中国粉丝太疯狂,邮费比球衣贵也照买。”樊振东自己倒淡定:“打好了,钱自然来;打不好,再多代言也砸招牌。”
一句话,把流量和竞技分得门儿清。
今晚比赛,他大概率首发。
我隔着屏幕都能想象:球馆灯光昏黄,观众贴着挡板,他一记正手爆冲,球砸在挡板边,全场“哇哦”炸开。
那一刻,没有国家队战袍,没有“必须赢”的紧箍咒,只有一个打球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的木地板上,找回最初的心跳。
打完这场,他回国还是王者。
但这段“打工”经历,会让他多几分从容——原来比赛可以这么纯粹,原来球迷可以这么近,原来自己除了赢,还可以享受。
小场馆,大自由,值。
来源:鹰眼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