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税事大揭秘:“聪明老板” 的违规操作与后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03:08 1

摘要:过去,企业都喜欢装大,现在更喜欢小的,大有大的好,但时代变了,大的更多要的是面子,而小的更多是里子。

过去,企业都喜欢装大,现在更喜欢小的,大有大的好,但时代变了,大的更多要的是面子,而小的更多是里子。

灵活用工、高新认定、小微优惠是中国企业老板最为关注的三件大事,无他,利益使然,每一项都关乎到税收优惠问题,而且每一项蛋糕都不小。

前两个已经说过,今天来谈谈小微中的那些税事。

最近几年,国家为了扶持小微企业可谓操碎了心,从增值税减免到所得税优惠,各种政策红包发到手软。但总有些老板想走捷径,在认定标准上玩起数字游戏,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聪明人”常用的套路,看看他们是怎么把好经念歪的。

小微企业是企业所得税中最重要的一个优惠政策,很多人都听过,但还是有一些细节问题大家要搞清楚,不然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有些人是因为缺乏税法知识而触发税务风险,这种人多看看法条就可以避免,而有些人是因为知法犯法,为了保住“小微”名号而进行各种骚操作,这种人都是一些大聪明,需要敲打敲打。

今天我就针对这两种情况展开说说,让大家对小微企业有一个更加彻底的认知。

首先要知道小微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二者不是一个意思,小微企业针对的企业所得税,小规模纳税人针对的是增值税。

二者的指标也是不一样的:小规模看的只有一个指标:营业收入,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0万就是小规模纳税人,而小微企业则有三个指标,具体后面再说,大家不高搞混了。

所以,一家企业有可能既是小微企业同时又是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也不例外。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 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 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简称:三三五原则。

最新政策支持文件是: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 2023年第6号)。

我们来拆解下“三三五”原则

其中,实务中最有歧义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从业人数这个指标

包括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注意,这里的说的是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

关键词是:劳动关系,啥是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与企业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即不能完全独立的为企业提供服务,否则就是劳务关系。

因此 ,劳动关系并不一定是要签订劳动合同,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实务中,有些临时工,如果与企业具备劳动关系,也要计入这个指标当中。

对于退休返聘人员,因为其与企业是劳务关系,所以不用计入这个300人当中。

还有一个就是劳务派遣员工,这个政策中明确说明需要计入300人当中,因为劳务派遣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本质上就是劳动关系,另外就是,如果不把劳务派遣员工加入进来的话,很多代加工厂就会因此成为小微企业来享受税收优惠。

所称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应按企业全年的季度平均值确定。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季度平均值=(季初值+季末值)÷2

全年季度平均值=全年各季度平均值之和 ÷4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

上述相关指标虽然上一纳税年度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但是今年预缴时想知道是否能享受优惠,可以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查看报表中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指标,暂按当年度截至本期预缴申报所属期末的情况进行判断,因为人家是按季度平均值算的嘛。

原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在年度中间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按照相关政策标准判断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应按照截至本期预缴申报所属期末的累计情况,计算减免税额。

当年度此前期间如因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而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以后季度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中抵减。

总之,就是只要季度平均值符合,那就满足三三五原则,就能及时享受优惠政策。

关于资产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限额要求,一般来说没啥意义,资产总额就是财务报表中所体现的金额,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申报表中所体现的金额。

虽然出处没啥意义,但这两个指标也容易被人为控制,所以,当这两个指标处于临界值的时候,就容易触发税务预警,如果企业存在人为操纵情况,就要小心了。

一、玩转数字的“魔术师”(针对资产总额5000万)

在杭州某工业区里,老张的机械加工厂正面临生死考验,去年听说小微企业能减税,他赶紧找会计小王合计:“咱们账上固定资产有6000万,怎么才能变到5000万以下?”

小王神秘一笑:“老板放心,做账的学问大着呢。”只见他把应付账款填成负数,硬生生把总资产压到4900万。

结果刚享受半年优惠,税务人员就带着银行流水和采购合同上门了——设备采购款和应付账款明显对不上,老张不仅要补缴40多万税款,还被罚得肉疼。

这就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变戏法”。有些企业通过三个损招钻空子:

1.往来科目填负数: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当橡皮泥随意揉捏

2.隐匿固定资产:价值百万的机器设备假装不存在

3.突击转移资产:年底前把设备“租”给关联公司

但税务人员现在查账可不止看报表,还会翻银行流水、查物流单据,甚至实地数机器,奉劝各位老板和会计,别以为账本上的数字游戏能骗过大数据。

二、员工人数里的“障眼法”(针对职工人数300人)

在苏州工业园区,某科技公司老板李总正为员工人数发愁。公司实际用工328人,超过小微企业300人的红线。他灵机一动:“把20个研发人员挂到子公司去!”结果季度申报时填了280人,暗自庆幸省下大笔税款。

没想到三个月后,税务系统自动报警:企业申报的社保人数、个税申报人数、工资发放人数全对不上。稽查人员直接调取考勤记录,连临时工都算得清清楚楚,最终认定虚报人数,取消优惠资格。

现在核查员工人数有三大杀招:

1.五险一金穿透查:社保缴纳人数和申报人数必须严丝合缝

2.个税申报倒推法:个税系统里的申报人员一个都跑不了

3.劳务派遣连坐查:关联企业的用工情况也要合并计算

有些老板耍的小聪明,比如:把正式工改成“临时工”、让员工注册个体户“灵活用工”、用现金发工资逃避监管的,这些把戏在税务局的“法眼”面前,这些把戏就像皇帝的新衣,迟早要被戳穿。

三、利润操控的“七十二变”(针对应纳税所得额300万)

针对收入的:

1. 隐匿收入:通过少开发票来隐瞒真实收入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2. 延迟确认收入:通过分期确认收入来降低当年收入总额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3. 拆分收入:通过注册多个个体或公司分拆收入,从而把收入降低到一定限度内。

针对成本费用:

1. 序列成本费用

2.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3. 加速折旧提高当期折旧额度

3. 制造意外增加营业外支出

4. 虚构投资确认亏损

比如:北京某影视公司王总最近很郁闷。他听信中介建议,把300万的利润做成299万,心想正好卡在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线上。具体操作堪称“魔幻”:

针对成本费用的:

1.花50万买回一堆从没播过的“剧本版权”

2.给高管发百万“年终奖”突击增加成本

3.把设备折旧年限从10年改成5年

结果税务稽查时,发现这些剧本根本没投入拍摄,高管奖金发放时间与公司经营状况严重不符。最终被认定虚增成本,不仅补税75万,还被贴上了“偷税”标签。

现在税务局查利润异常有三大法宝:

1.行业利润率比对:你的毛利率比同行低一半?马上亮红灯

2.成本结构分析:突然增加的神秘大额支出必查

3.资金流向追踪:转给个人的大额款项要说清去向

那些看似“合理”的操作,比如:找亲戚开咨询发票冲成本、把家庭消费计入公司费用、虚增原材料损耗等在电子底账系统面前,都会原形毕露。

四、行业属性的“变形记”

在珠三角,某化工企业老板陈总正在上演“变形计”。明明属于限制类行业,却把营业执照改成“新材料科技”,还伪造环保批文。头两年确实蒙混过关,直到环保督察和税务稽查联合行动,厂房里的化工设备让他彻底露馅。

现在核查行业属性有四个必杀技:

1.经营场所实地勘察: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藏不住

2.水电消耗数据分析:科技公司每月用掉一万吨水?

3.上下游交易追踪:采购原料与申报行业严重不符

4.资质文件联网核验:伪造的批文在政务系统里根本查不到

更狠的是,某些地方已经开始用卫星遥感监测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比如臭名昭著的“獐子岛事件”,想靠改个公司名称就享受优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来源:理个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