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变法正酣,朝堂上反对者纷纷被贬,而他——曾经的政坛明星,却选择了沉默。
公元1071年,洛阳独乐园内,一位白发老者正在埋头著书。
外面传来消息:王安石变法正酣,朝堂上反对者纷纷被贬,而他——曾经的政坛明星,却选择了沉默。
司马光时年五十三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离京,退居洛阳。
友人来看他,不解地问:“君实兄才学盖世,为何不在朝堂上力争?”
司马光指著案头成堆的书稿说:“在此修史,亦是报国。与其争一时之长短,不如著千秋之史册。”
他深知此时发声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会招来祸端。
十五年间,他闭口不谈朝政,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直到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他才重返政坛。
而当年那些激烈反对变法的大臣,多数已遭贬谪,唯有沉默的他保全了自己,最终完成了不朽巨著。
司马光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一个千古真理:沉默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不是退缩,而是更高级的自保术。
《资治通鉴》中无数案例证明,在复杂环境中,懂得何时沉默,往往比能言善辩更重要。
01
沉默是权臣的护身符
西汉权臣霍光,堪称沉默艺术的大师。
《资治通鉴》记载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汉武帝晚年多疑,大臣们动辄得咎。霍光的哥哥霍去病英年早逝,另一哥哥霍孺因言获罪而被诛。
面对如此险境,霍光选择了极致的谨慎。
他每次出入宫殿,走的路线、站的位置都分毫不差;与皇帝奏对时,从不多说一句无关的话。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谨慎,他回答:“吾兄以勇武显,而以言事诛;吾当以谨慎存。”
汉武帝临终前,选择霍光为辅政大臣,看中的正是他“沉静详审”的特质。
果如所料,霍光辅佐昭帝、宣帝,稳住了汉室江山,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权臣。
司马光评价霍光:“沉静详审,资性端正。”
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霍光靠的不是能言善辩,而是恰到好处的沉默与谨慎。
现代职场中,何尝不需要霍光式的谨慎?
那个在会议上总是抢先发言的同事,未必最受重用;而那个深思熟虑后才开口的人,往往更受尊重。
智者语迟,贵在言寡,这是沉默的第一重境界。
02
沉默是智者的避风港
唐朝名臣李泌,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屡次在政治风波中化险为夷,靠的就是沉默的智慧。
安史之乱后,李泌深得肃宗信任。
当时宦官李辅国专权,多次陷害忠良。有人劝李泌弹劾李辅国,他却说:“譬如除秽,不可太急,急则秽溅其身。”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经典案例:
有一次,肃宗准备立张良娣为皇后,征求李泌意见。这是一个敏感话题——支持则得罪太子,反对则触怒皇帝。
李泌叩首道:“此陛下家事,宜谋之于家人,臣不敢预。”
巧妙地用沉默回避了陷阱。后来张良娣果然失势,而李泌因未卷入其中得以保全。
更精彩的是,李泌晚年面对权臣卢杞的排挤,主动要求外放,远离朝廷是非。
他在地方上任时,闭口不谈朝政,专心治理地方,最终得以善终。
司马光称赞李泌:“其智足以全身,其忠足以济国。”
李泌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该说话,何时该沉默;何时该进取,何时该退守。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需要保持沉默的时刻:当领导征求对同事的看法时,当朋友询问他人隐私时,当自己情绪激动想要发泄时。
学会李泌式的适时沉默,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养。
03
沉默是功臣的保命符
唐代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靠的就是沉默谨慎的处世哲学。
《资治通鉴》记载,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权倾朝野。有人劝他趁势扩大权力,他却说:“吾以忠信事上,何患无容身之地?”
鱼朝恩等宦官屡进谗言,郭子仪从不辩解。
有一次,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父亲的坟墓,朝臣们都以为必起大争端。郭子仪入朝后,却对代宗哭诉:
“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这番话语一出,满朝皆服,鱼朝恩反而显得小肚鸡肠。
更令人称道的是,郭子仪晚年主动交出兵权,闭门谢客,不谈政事。
有人问他用兵之道,他笑而不答;有人问朝中是非,他顾左右而言他。
司马光精辟地分析:“子仪之所以能全功保身者,以其谦退不居也。”
郭子仪的智慧在于懂得功成身退,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现代职场中,那个总是炫耀功劳的人,往往招人嫉妒;而那个默默做事、不居功自傲的人,反而更受尊重。
沉默是金,尤其是在成功之时。
04
四种该沉默的时刻
《资治通鉴》通过大量案例,总结了四种最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刻:
一是形势不明时。如东汉末年的荀彧,在董卓乱政时选择沉默观察,直到看清曹操才是明主,才出山辅佐。
二是情绪激动时。如三国时期的张飞,因急于为关羽报仇,对部下苛责鞭打,最终被部下所杀。司马光叹道:“飞之暴而无恩,以短取败。”
三是他人隐私时。如唐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征,从不议论皇室家务事,专注国政建言,因此得到太宗长期信任。
四是功成名就时。如范蠡助勾践灭吴后,立即隐退经商,不对政事发表意见,得以保全性命,成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
司马光精辟地总结:“君子慎言语,节饮食,知止足,避嫌疑。”
真正的君子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避免嫌疑,保护自己。
05
结语
将《资治通鉴》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沉默是倾听的艺术。在会议和谈判中,那个最晚发言的人,往往最能把握全局。沉默让你有机会倾听他人观点,收集更多信息。
第二,沉默是思考的空间。冲动之下的话语往往伤人伤己。保持沉默,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往往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第三,沉默是力量的积累。司马光在洛阳沉默十五年,却完成了不朽巨著。有时暂时的沉默,是为了更好的发声。
第四,沉默是修养的体现。不议论他人隐私,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司马光用自己的沉默换来了不朽巨著,用十五年的隐退换来了千秋功业。
如今翻开《资治通鉴》,那些懂得沉默艺术的人物往往得以善终,而那些喋喋不休的却多无好结局。
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才是最高级的自保术。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学会沉默的智慧:在该沉默时沉默,在该发声时发声;既不做哑巴,也不做喇叭。
这或许就是《资治通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史海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