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流传已久的至理名言,道破了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在山西大同,对大同-保定铁路开通的期盼,早已成为这座古城迈向未来的共同心声。这条承载着希冀的钢铁动脉,一旦贯通,必将改写晋北与京津冀的时空格局——它连接大同能源基地与保定雄安新区,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流传已久的至理名言,道破了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在山西大同,对大同-保定铁路开通的期盼,早已成为这座古城迈向未来的共同心声。这条承载着希冀的钢铁动脉,一旦贯通,必将改写晋北与京津冀的时空格局——它连接大同能源基地与保定雄安新区,正线长24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如利箭般穿梭于山河之间;更重要的是,通达保定(雄安)后,大同可借此直达天津(滨海),未来更能延伸至沧州(黄骅),与北京的空间距离大幅缩短,真正实现“一轨连京畿,千里若比邻”的愿景,深度融入京津冀核心发展圈。
从经济维度看,大同素有“中国煤都”之称,能源禀赋得天独厚。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源的高效流通。大保铁路及延伸线路开通后,大同的煤炭、新能源等资源可快速运往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沧州黄骅等区域,既保障了沿海及新区的能源需求,又为大同打开了“资源出海”的便捷通道,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而雄安新区的创新活力、天津滨海的港口优势、沧州黄骅的产业基础,也将通过这条铁路反哺大同,形成“双向奔赴”的发展新格局。
在文旅融合层面,这条铁路更是一条串联古今的“文化纽带”。大同有云冈石窟——那尊尊千年佛像,见证着“胡风汉韵”的交融,恰如古诗所赞“石佛古寺历沧桑,鬼斧神工举世扬”;保定则藏着四重文化瑰宝:有清西陵的殿宇巍峨,映照着清代皇家陵寝的恢弘规制,尽显“康乾盛世”的余韵;有白洋淀的烟波浩渺,承载着红色记忆,诉说着“小兵张嘎”的英雄故事;有直隶总督署的青砖黛瓦,见证着清代直隶地区的军政风云,堪称“一座总督署,半部清史稿”;还有古莲池的亭台水榭,藏着“莲芳映日”的江南意趣,尽显北方园林的雅致。
铁路开通后,游客可上午在云冈石窟感受佛教艺术的庄严,下午便到保定:或漫步清西陵,触摸历史的厚重;或泛舟白洋淀,追忆革命岁月;或驻足直隶总督署,品读清代官场文化;或徜徉古莲池,沉醉于园林景致。后续更能循着延伸线路,前往天津滨海观潮听浪、到沧州探寻运河文化,真正实现“一日跨三域,十里不同景”的旅游体验。这不仅能激活沿线文旅资源,更能让文化在流动中传承,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从交通格局来看,大保铁路及延伸线路的意义远超“一条路”的范畴。它不仅开辟了晋北进京的新通路,缓解现有交通压力,更通过连接天津、沧州,为晋北打通了“陆铁联动、海铁联运”的出海口,实现了“内陆腹地”与“沿海前沿”的无缝衔接。正如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捷的交通本就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它让晋北的人才更容易走进京津冀,让京津冀的技术、资本更顺畅地流向大同,推动人员、物资、信息的高效流转,让区域协同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若大同一保定(雄安)高铁能列入“十五五”计划,其价值更将升维——向北可衔接大同一乌兰察布(已通)—二连浩特—蒙古—俄罗斯,向西可延伸至大同一鄂尔多斯,再加上直达天津、沧州的线路,将形成一张“内连腹地、外通欧亚、纵贯沿海”的铁路网络。这恰如《中庸》所讲“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着眼于国内区域协调,又放眼于国际经贸合作,在经济价值上助力“双循环”,在战略需求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真正实现“一举多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同对大保铁路及延伸线路的期盼,不仅是对一条铁路的等待,更是对城市复兴、区域繁荣的渴望。这条铁脉一旦贯通,必将成为推动大同乃至晋北发展的“加速器”,书写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王若水wr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