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通州区2025年度首批930名“副中心好市民”中,有一位住在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蔡老胡同的“胡同主事”王玉敏。60多年的胡同生活让她对邻居们的情况“门儿清”,在退休后她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成为了小胡同里的“大管家”。
在通州区2025年度首批930名“副中心好市民”中,有一位住在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蔡老胡同的“胡同主事”王玉敏。60多年的胡同生活让她对邻居们的情况“门儿清”,在退休后她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成为了小胡同里的“大管家”。
胡同里面四季忙
“我是从2009年开始进行社区志愿活动的,到今年快16年了。”站在胡同里,王玉敏自豪地说。近16个春秋的服务让她对胡同有了更深的了解,夏季防汛、冬天扫雪,哪里的水沟容易堵,谁家的情况要帮忙,都被记在了民情日记本上,更记在了她心里。
每天早上五点半,王玉敏都会先打扫一遍胡同,清理地面上的杂物。到了七点多大家准备上班上学了,她会再出来看看,确保出行秩序。中午十二点和晚上七点,王玉敏又会在巡查之余再清理一遍胡同环境,只要在她身边,就不会看到垃圾。
十多年如一日的热情工作,让王玉敏积攒下了“好人缘”,胡同里面近100家住户,每一户都认得她。只要是住在这条胡同里的人,从门牌、姓名到联系方式、家里的情况,王玉敏全都知道。这背后,离不开她为胡同的辛勤付出。
之前夜里下大雨的时候,王玉敏还会两三点钟出来看看胡同里垃圾桶旁的水沟有没有堵塞,垃圾有没有被雨水冲走。冬天如果夜里下了雪,她也要早起给大家清出一条路。
敲开院门也打开心门
在维护好胡同的环境之外,作为“胡同主事”,王玉敏还要熟悉掌握胡同居民的情况,每个门牌号在她脑海中不仅是一组数字,更对应着街坊的姓名、联系电话、家庭情况等内容。
如果有常住住户家里有老人要办理老年证和老年卡,王玉敏会提前两个月上门提醒,让老人或老人家属提前准备好照片,复印好身份证等材料,方便及时办理。
去年冬天收煤改电维修保险费用的时候,王玉敏顶着寒冷,将20多项维修项目中的每一项原始收费标准列成清单,挨家挨户向居民讲解,细心算出缴纳后维修费可省出的金额数。她说:“煤改电之后,大家的居住环境更安全了,还能节省费用,是件好事啊,我可得给大家讲清楚。”
再小的事,要让胡同里所有人理解都需要耐心地沟通。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是王玉敏能够得到大家信赖的“法宝”。在她的民情日记上,记录着街坊们的生活习惯,谁家什么时候家里有人,谁家刚搬来不久,哪户租户有了变化……繁杂琐碎的点点滴滴,让王玉敏和街坊们慢慢拉近。
“你想让大家配合,肯定要先为大家着想,和大家沟通。扎根在胡同里,把自己变成联系街坊的纽带,就不怕大家不配合。”王玉敏说。
烛火微光点亮胡同
四季盯着胡同,细心记录民情,这些事说着简单,做起来却费时费力。成为“胡同主事”也意味着要承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每条胡同都有一个微信群,社区有什么政策,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向居民们传达,大家很配合。”王玉敏说,微信群上大家的消息她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和之前按点上下班的时候相比,“胡同主事”的工作与她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每天都大事小情地为所有人服务不累吗?“一点都不累。”王玉敏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居民办好事,将社区的政策准确地传达给每位居民。“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即使干不了什么大事,为大家做一根蜡烛,照亮自己周围的一小块地方也好。”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