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不是从嘴上开始的,也不是从血里冒出来的,它最早“动手”的,往往是我们的腿脚。不少人血糖飙高还蒙在鼓里,等腿脚出了问题,才恍然大悟,可那时候往往已经晚了一步。
糖尿病不是从嘴上开始的,也不是从血里冒出来的,它最早“动手”的,往往是我们的腿脚。不少人血糖飙高还蒙在鼓里,等腿脚出了问题,才恍然大悟,可那时候往往已经晚了一步。
你可能以为,糖尿病前期就是“有点甜”,不痛不痒,撑一撑就过去。可真不是那么回事儿。血糖一旦脱缰,最先遭殃的不是胰岛,而是你走路的腿、站立的脚、甚至脚底那点皮肤。
别以为这只是“走多了累”,有些小毛病,其实是糖尿病在敲门。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把这些表现当回事儿,直到有一天“走不动了”,才追悔莫及。
那到底啥时候该警觉了?腿脚传递的6个信号,真不能忽视。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家里有老人、自己有点胖、平时爱吃甜的,赶紧看看,别等“糖”把你腿先拿下。
这不是老年病的“标配”,更不是什么“血液循环不好”那么简单。糖尿病早期,最容易伤的就是周围神经,特别是脚底那块最远的地方。
神经被高血糖一泡,先是“麻”,再是“木”,接着是“没知觉”。有些人穿了拖鞋,钉子扎进去了都不知道,直到流脓感染才发现。你说可怕不可怕?
这不是“营养不良”也不是“穿鞋磨的”,而是微血管堵住了,供不上血。糖尿病伤血管是出了名的,尤其是那些细小的末梢血管。
供血不足,脚趾颜色就会变,慢慢发紫甚至发黑。有些人一看,像冻坏了一样,其实是糖把血管冻住了。时间久了,还可能坏死、溃烂。
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脚底“空了”,像踩在软绵绵的东西上,走路也不稳当了,这是典型的神经,病变表现。脚的感觉神经出了问题,传递不到大脑,大脑指挥不了脚,整个人就飘了。
有些人摔了一跤,还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糖尿病在作祟。特别是夜里下床,走一步就踉跄,这不是老了,是神经在“断线”。
第四,小伤不愈,轻伤变大疮
脚上起个泡、磨个口子,正常人几天就好了,可糖尿病人伤口却“赖着不走”。这是因为高血糖会让白细胞“打瞌睡”,抵抗力差,伤口恢复慢。
更要命的是,有些人伤口都没感觉,天天走来走去,等发现时已经深可见骨。这种伤口,一旦感染,轻则截趾,重则截肢。听起来吓人,可医院里真不少见。
别以为是洗澡洗掉的,其实是血管被糖“腐蚀”了,营养送不到了。毛囊饿得不行,就不长毛了,皮肤也变得光溜溜的,还泛着不正常的亮光。
这种情况,往往说明血管已经被堵了不少。如果再不管,连走路都会觉得腿疼、脚凉,甚至夜里疼醒,这已经不是“皮肤问题”了,是血管“罢工”了。
第六,腿脚经常抽筋,尤其晚上明显
有人说是缺钙,其实未必。糖尿病人抽筋,多半是电解质紊乱,或者血液循环供不上。尤其是夜里,血流慢了,营养少了,腿脚开始“抗议”。
你要是真的缺钙,喝点奶、补点钙就见效了,可糖尿病引起的抽筋,喝再多奶也没用。这时候要查的不是钙,是血糖和肾功能。
说到这儿有人该问了:为什么糖尿病总是从腿脚“开刀”?这事儿得从血管说起。
血糖高,就像水里放了糖,粘乎乎的。血液一粘稠,流速就慢,尤其是那些细细的毛细血管,最容易堵。腿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一不畅,它们就首当其冲。
而且神经也怕糖,高血糖会让神经“短路”,电信号传不出去,脚感知不到疼、冷、热,走路都不踏实。所以说,糖尿病的第一刀,常常砍在腿脚上。
你要是不信,去医院糖尿病足病房转一圈,你就知道这话有多扎心。很多人就是从一个小伤开始,最后拄着拐杖离开的。
有些人可能说,我血糖高,但腿脚还挺利索。别高兴太早,糖尿病是“慢性坑”,坑你一个器官接一个器官。今天是神经,明天就是眼睛、肾脏。
有人问,那能不能提前预防?能。关键是别等腿脚出问题了才想起查血糖。
每年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最基本的体检配置。有条件的,再加个餐后两小时血糖,查得更细致。
再一个,腿脚“发信号”时,不要只想着贴膏药泡脚,而是第一时间想想:是不是该查查血糖了?
别听信啥“养生偏方”,糖尿病不是靠“泡脚驱寒”能泡好的。反而泡太久,皮肤泡白了,更容易感染。
还有人说腿脚疼就走少点,省得累着。问题是你不动,血更流不动,腿脚更“废”得快。
所以说,糖尿病不怕你血糖高,就怕你不当回事儿。等到腿脚“说话”了,说明身体已经扛不住了。
一句话,腿脚的毛病,别总想着老毛病、小问题。有些“老毛病”,其实是“新危险”;有些“小问题”,背后藏着“大麻烦”。
要是你发现自己或家人有这6个表现,别磨蹭,赶紧去查个血糖,别等病找上门再后悔。
有时候一双凉脚,就是一个人健康的晴雨表。
是不是也想说两句?你有没有遇到过腿脚突然出问题的情况?或者你身边有没有人因为糖尿病吃了苦?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马玉玲, 李志云.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与护理[J].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7): 145-148.
[2]王建华, 张海波. 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综合管理[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3): 201-205.
声明:以上症状均为糖尿病可能相关的表现,非诊疗建议,部分表述为科普场景重构,意在传播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未涉及任何治疗建议,图片素材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