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Hi-Fi领域,品牌的历史沉淀往往如同陈年佳酿,越久越显醇厚。ONIX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以「传世(Tradition)」系列作品在立体声HIFI音响领域树立标杆。然而,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传统音响的「大块头」逐渐让位于桌面化、个性化的需求。2023年,O
在Hi-Fi领域,品牌的历史沉淀往往如同陈年佳酿,越久越显醇厚。ONIX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以「传世(Tradition)」系列作品在立体声HIFI音响领域树立标杆。然而,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传统音响的「大块头」逐渐让位于桌面化、个性化的需求。2023年,ONIX以「启元(Horizon)」系列回应时代,试图在经典与创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最新发布的Zenith套装作为Horizon系列中面向个人音频系统的巅峰之作,它承载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关于「个人音频系统」的哲学思辨。而本篇主角:XST20 SACD转盘,正是这场思辨中最耀眼的序曲。
首先,请容我占用些许篇幅,与诸位探讨一下纯 CD 转盘。有别于传统 合并CD 机,纯转盘仅配备 CD 讯号拾取机构以及 DAC 之前的数字处理等线路,并不具备 DAC 数模转换之能。相较于传统 CD 机,纯转盘能够于独立机壳之中,更为灵活地布设光盘拾取、数字处理等系统,完美规避 DAC 解码与模拟放大电路等其他系统所产生的各类干扰。与此同时,相较传统合并 CD 机通常仅搭载 RCA 同轴数字输出抑或没有数字输出接口的情况,纯转盘独立的机身能够配置更多、更完备的各类数字输出接口,这无疑极大地惠及了拥有各种类型 DAC 解码器的用户。
诚然,纯转盘亦存在自身的问题。若要拉开与合并 CD 机在声音表现方面的差距,更为出色的 CD 讯号拾取机构、更为卓越的数字处理电路设计、时钟系统以及输出线路的设计与布设等等,皆是缺一不可。这些不但有着远超合并 CD 机的硬件成本,更是对设计师驾驭数字播放电路能力的严苛考验。正因如此,我们着实难以在万元价位以内觅得靠谱的纯 CD 转盘作品。
纯 CD 转盘的优势何在?相较于通过电脑端或者串流播放器所呈现的声音,高品质 CD 唱片具备更为稳定扎实且背景黑度更高的声音表现,丰富的细节以及流畅的乐感乃是实体唱片最具魅力的特质。倘若我们将 CD 唱片升级为 SACD,在靠谱转盘的助力之下,您更是能够获取在信息量、声音密度等方面远超多数常见数字音源的声音呈现。而倘若您欲领略这种实体唱片的独特魅力,诸如 ONIX Zenith XST20 这般靠谱的纯 SACD 转盘以及一台靠谱的 DAC 解码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多数中低端普通合并 CD 机所无法给予的。
聊及本文的主角,倘若将传统 CD 机视作交响乐团中的大提琴手,那么 ONIX Zenith XST20 SACD 转盘便是那位既能掌控古典奏鸣曲,又能即兴爵士 solo 的全能演奏家。顶开式碟仓的每一次开合,皆如同翻开《追忆似水年华》那烫金的扉页,于一取一放之间唤起有关音乐载体的美好回忆。用户不但能够点触 3.4 英寸的触摸彩屏,还能够借助奢华的多向金色旋钮或者多功能遥控器来达成对所有功能的掌控。这种「克制的智能」恰是 ONIX 的睿智所在:于触屏时代留存实体按键的仪式感,恰似在电子书盛行的年代依旧钟情纸张的肌理。
传统托盘式 CD 机因机械振动引发的信号失真,向来是工程师的梦魇,而 XST20 顶开式碟仓的设计规避了转盘机械滑动结构,凭借这种多数顶级转盘均会采用的设计,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机械振动以及唱片旋转震动对整部机壳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即便将转盘放置于木质桌面上,播放时的机械噪音也几近无闻。此种设计不但提升了读碟的稳定性,更是让用户在每次取放唱片之时将仪式感全然拉满。
作为万元级罕见的支持SACD源码输出的纯转盘,XST20的接口配置是堪称豪华的——光纤、同轴、BNC、AES/EBU、USB以及I2S(HDMI规格)一应俱全。其中,I2S接口的DSD64原生输出能力,使其可与支持该协议的大量高级解码器无缝对接(PS Audio、Rockna、Audiobyte、Holo Audio等等绝大部分国内外采用HDMI接线的I2S接口的新解码),彻底规避DOP封装带来的信号损耗。实测搭配AudiobyteBlack Dragan解码器时,播放SACD唱片的密度与空气感显著提升,细节的「颗粒度」甚至能媲美九段的另一台旗舰SACD机Accuphase DP-750。
三洋HD870机芯虽非飞利浦CD Pro2或Esoteric VRDS这类「贵族血统」,但已是目前存世的全新SACD机芯中的绝对翘楚,包括上文所述以工作稳定、寿命卓著闻名的金嗓子DP750亦采用了同款机芯,其纠错能力与稳定性在桌面场景中是绝对受用的。实测中,即便面对划痕严重的70年代老西德CD唱片,XST20仍能流畅读取,无爆音跳轨现象。这种「不挑食」的特性,对于拥有大量老碟片的用户而言,无疑是福音。
作为一台超过万元的纯转盘,XST20内置高精度时钟系统,实现了大幅度的时基误差压缩。热机半小时后,这台转盘的声场纵深与乐器分离度提升显著,尤其是大编制交响乐中的铜管部分,少了毛躁感,多了金石般的穿透力。这种「时钟敏感度」,在万元级同类中是非常罕见的表现,再次佐证了这台转盘数字抓取系统的精密。
25VA环形变压器看似保守,但其采用的高纯度铁芯与分层绕制工艺在同价位机型中优势明确,更好的电源设计能让音乐背景黑度远超预期。深夜低音量聆听时,即便是《贝九》第四乐章的弱奏段落,也能捕捉到弦乐群的细微颤动。这种「静水深流」的供电策略,与Krell Evolution系列的分体电源设计异曲同工,只是更适配桌面系统的空间限制。
将 XST20 与我的 dCS Bartók以及 Audiobyte Black Dragan 相连接,前后级分别为美国 ARC 参考 6SE 与 160S,驱动 vivid Audio KAYA90 音箱,九段意欲感受一下小巧的桌面 Zenith 旗舰与往昔全尺寸金嗓子转盘的差异。
中频至上!XST20的声底明显偏向ONIX传统调音——中频饱满、结像前凸,略带暖意的风格,大幅提升的全频素质下仍在尽可能的追逐着三十多年前的英伦韵味。播放李宗盛《山丘》时,人声的喉音细节与胸腔共鸣似乎有些许放大,仿佛歌者就站在书桌旁吟唱。这种「热情洋溢」的风格,或许并不是绝对中性无染,但是能瞬间点燃情感共鸣,你无法否认这种高级的声音标定是非常动人的。
切换到SACD层播放《蓝雨衣》,科恩的声线化作裹着威士忌酒香的丝绸,伴唱女声的「Hallelujah」在头顶三尺处凝结成星尘。对比CD层时的听感差异,堪比从4K电脑屏跃升至IMAX激光巨幕——不仅是分辨率的提升,更是维度层面的升格。那些曾被数字压缩吞噬的空气振动,此刻都化作可视化的声波浮雕。
演绎马勒第五交响曲时,XST20展现出惊人的动态修为。铜管部的强奏如同火山喷发,却将熔岩控制在金箔容器之中;弦乐群的弱奏段落则似月光下的潮汐,每道声波都携带着精确计算的能量。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让人想起李小龙的寸拳——不必夸张的幅度,照样能迸发雷霆之力。谁能想到一台可以放置在桌面上的小身材SACD转盘竟能有如此功力?
XST20的存在,更像是一封ONIX写给新时代发烧友的情书——它抛弃了传统Hi-Fi的庞杂与仪式感,转而拥抱精致与高效。当你将它置于MacBook旁,通过I2S连接解码器,再配上一副HiFiMAN HE1000UNVEILED耳机时,突然发现——原来实体唱片带来的极致音质与流媒体音乐提供的简约生活并非悖论。或许,这就是Zenith系列的终极使命:让「传世」的基因在「启元」的土壤中重生,为每一个渴望灵魂共鸣的听者,筑起一座桌面上的音乐圣殿。
来源:曾经是九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