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我来讲⑬丨张柬之:志秉忠心 廉泽流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5:50 1

摘要:襄阳市雄踞汉水中游,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年古邑、文化名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厚重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羊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书法大家米芾,恢复重建后最高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黄火青等一代又一代灿若星辰、

卷首语

襄阳市雄踞汉水中游,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年古邑、文化名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厚重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羊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书法大家米芾,恢复重建后最高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黄火青等一代又一代灿若星辰、光彩夺目的华夏人杰,也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严于律己、勤政爱民的清廉典范,成为襄阳人民有口皆碑、代代相承的历史佳话。市院检务督察部组织全市两级院检察干警深入学习挖掘,以“廉政故事我来讲、廉洁从检勇担当”的形式,收集、整理、编写了襄阳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廉政故事,以期进一步继承发扬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精神,在全市检察机关深入弘扬廉洁自律、担当务实的优良作风,巩固拓展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为不断深化检察改革、推进襄阳检察“五个示范区”建设、争创检察工作现代化凝聚斗志。

张柬之廉政故事

自唐代起,襄阳就在张柬之故园建起纪念祠宇,即张公祠,全称张文贞公祠,在襄阳城南岘山北麓,今为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摄影:都阳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阳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今山西清徐)县丞。永昌元年(689年),正值武则天时期,朝廷开设贤良科目召试天下,时年六十四岁的张柬之虽长年任职基层,仍在千余人的策对中脱颖而出,名列当科第一。其后历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荆州长史等职,终至凤阁鸾台平章事、凤阁侍郎,跻身武则天晚年名相之列。这位大器晚成的“奇人”在八十高龄,发动“神龙之变”,以 “复唐功臣”的壮举与一生清廉的操守,成为襄阳廉政文化史上的耀眼坐标。

厚积薄发,以学识拔头筹

《旧唐书》记载,张柬之年轻时便涉猎经书史籍,尤其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研究颇深,后补缺为太学生。当时的祭酒令狐德棻十分赞赏他的才华,期待他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然而,张柬之的仕途起初并不顺畅,进士及第后,他长期担任县尉一职,史书中未有其升迁的记载。直至永昌元年,武则天朝开设贤良科,白发苍苍的张柬之,慨然应试,在殿试策问中,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紧扣时政,务实切要,痛陈门第选官的弊病,主张采用西周“六廉”选官的标准。其结构严谨,文辞雅致的表达,加上对吏治核心地位的强调,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钦点为第一名。张柬之的殿试对策也被历代状元文章汇编收录,其也由此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直言谏君,以刚正护国法

《旧唐书·张柬之传》

张柬之任凤阁舍人期间,突厥首领默啜上表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欲令其侄孙武延秀迎娶,张柬之不顾天威震怒,毅然谏阻:“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此举暗讽武周政权“非正统”,彰显其坚守原则、不阿权贵的刚直风骨。张柬之受此次谏言影响,公元699年被调出京城远贬合州(今重庆合川)、蜀州(今四川崇州)出任刺史。在蜀州期间,他上呈《请罢姚州屯戍表》等奏议,痛陈:“姚州官吏以盘剥为能、暴虐立威,致蛮怨沸腾、兵连祸结。不罢戍撤制,边患无已,民无安时。”虽奏疏未获采纳,但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担当精神。

众口交荐,宰相起于州部

荆州长史任上的张柬之,以政绩和能力受到当时名臣的多次推举。一日,武则天让宰相狄仁杰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在品评朝中大臣后,重点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随即将张柬之提升京都所在洛州(今河南洛阳)任司马。几日后,临终前的狄仁杰再次推举张柬之可为宰相,而非司马,张柬之被任命为秋官侍郎。公元704年,宰相姚崇力荐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张柬之得以官拜宰相。在同道之臣的推举中,既有识人之明,也是对张柬之品行能力的赞许与看重。

神龙之变,以担当正朝纲

墓志铭与文物:张柬之家族十种墓碑,行家所说“襄阳十志”,现存于襄阳市博物馆。碑文中“襄阳之统论易而精”等记载,详细勾勒出张氏家族与襄阳的深厚渊源,为研究唐代地方史提供了珍贵实物。

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恃宠敛财、卖官鬻爵,朝纲败坏。神龙元年(705年),时年八十的张柬之挺身而出,联合忠良诛除二张,助李显复位,重兴李唐,首事五人均封郡王,张柬之功劳最大,被封为汉阳郡王。因其再造唐室之功,唐睿宗追赠张柬之为司徒,谥号“文贞”。《旧唐书》更是将张柬之视为李唐王朝得以延续的关键人物。宋代学者徐钧为其赋诗“八十衰翁气尚存,挥戈一整旧乾坤。惜哉千载多遗恨,余烬犹存竟燎原。”

逆境不屈,以勤廉得民心

从朝堂到地方,张柬之虽历经宦海浮沉,却始终勤勉为民。初贬合州刺史(今重庆合川)时,张柬之发现合州新民(今岳池)县址地势低洼,屡遭水患,经实地勘察后奏请迁城至地势较高的渠江西岸,使百姓永离水患。当地群众感念其恩,将他主持修建的堤坝命名为“张公堤”。中宗即位后,张柬之上表恳请还乡养疾,被任命为襄州刺史。回乡任职后,他严明法纪、约束属吏,绝不徇私,史载其“有乡亲旧交抵罪者,必深文致法,无所纵舍”。适逢汉水暴涨,侵及襄阳外城,张柬之拖着八十高龄的身躯,督率军民依托营垒筑堤防洪,护佑百姓平安。襄阳人为纪念这位爱民之官,在城南修建了张公祠,表达对张柬之的景仰和敬重。纵观张柬之一生,其报国之志从未因年事已高或贬谪而消减,始终以法立身,以志秉忠心,在襄阳这片土地上镌刻下深远的赤诚印记。

新时代廉洁从检启示

千年岁月流转,张柬之的廉政风骨跨越时空。在当下深入开展政法队伍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廉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重温张柬之勤廉如一的一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望历史,张柬之坚守正义、匡扶社稷的担当,与时代精神跨越时空交相辉映,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赓续传承的精神基因。作为法律监督者,检察人员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法律实施的神圣使命,从张柬之的生平事迹中,我们可以汲取诸多廉洁从检的宝贵经验。

坚守初心使命,筑牢思想根基

张柬之一生虽屡遭贬谪,但是他却矢志不渝,始终以“澄清吏治、匡扶社稷”为己任。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他廉洁从政的精神支柱。对当代检察人员来说,必须时刻牢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初心,将维护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要不断反躬自问“为何从检、如何从检”,在思想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在面对案件利益输送、人情关系干扰等各种考验时,唯有像张柬之那样常怀敬畏之心、永葆赤诚之情,才能做到“不为微利所诱,不迷失于五色之惑”。

坚持法不阿贵,维护司法公正

张柬之坚守法纪的事迹,正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治精神的生动写照。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尤其需要发扬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担当精神。在办案过程中,检察人员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能受权力、金钱、人情、关系干扰,无论面对何人都应一视同仁,“无所纵舍”,严格依法履职。要清醒地认识到检察权来自人民,必须用于服务人民,绝不可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办理涉及特殊身份人员或亲友的案件时,要敢于斗争,坚决抵制各种干扰,以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勇于担当作为,践行检察使命

张柬之年近八十仍毅然挺身而出、匡复唐室,展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情怀。新时代检察工作同样呼唤这种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检察工作面临诸多新任务新挑战,任务日益繁重。检察人员要主动担当、迎难而上,不断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要敢于较真、深入核查;对损害公益行为,勇于亮剑、提起诉讼;在司法改革中,要积极创新、完善机制。要像张柬之那样,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检察事业,为法治襄阳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张柬之的廉政故事虽已跨越千年,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却历久弥新。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坚守初心、廉洁奉公、担当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检察力量。

来源:襄阳市人民检察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