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推动汽车智能化进阶,陶氏公司在有机硅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4:22 1

摘要:以2025年为元年,消费者或许即将打破对汽车智能化的固有认知。从过去的“配置堆料”到今后的“整车智能”,智能化将逐渐渗透进车辆的每个角落,并且打通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联动与融合,为用户提供进阶的驾乘体验。

以2025年为元年,消费者或许即将打破对汽车智能化的固有认知。从过去的“配置堆料”到今后的“整车智能”,智能化将逐渐渗透进车辆的每个角落,并且打通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联动与融合,为用户提供进阶的驾乘体验。

当智能化转型进入关键阶段,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尤为重要。从材料端来看,大量创新智能化场景落地的背后,材料科学的突破功不可没。其中,有机硅作为一种集耐温性、绝缘性、柔韧性、亲肤性、轻量化等多重优势于一身的化合物,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陶氏公司是全球有机硅领域的引领者之一,市场份额常年位居前列。智能汽车被其视为有机硅产品的高价值下游消费市场,针对在智能化趋势下日益涌现的材料迭代需求,陶氏公司近年来为汽车市场带来了众多应用场景广阔的有机硅解决方案。

陶氏公司消费品解决方案汽车事业部全球市场总监Jeroen Bello

“陶氏公司致力于通过粘结剂、密封胶、敷型涂料、有机硅弹性体、可注塑光学有机硅等种类丰富的有机硅材料方案,为汽车智能化的拓展铺平道路。”陶氏公司消费品解决方案汽车事业部全球市场总监Jeroen Bello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阐述了该部门的愿景,他也为我们剖析了陶氏公司在车用有机硅领域的深度洞见和战略布局。

汽车行业迈向智能化,有机硅市场需求旺盛

新能源汽车的角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早在2018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提出这一观点。如今将近7年过去,中国车市围绕智能化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已经高达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NOA)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

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已达73%,并且正以每年约11%的增速提升。

从高阶智驾系统的感知传感器到大算力SoC芯片,从数字座舱的人机交互系统到零重力座椅,智能化不仅对软硬件的集成能力带来挑战,也是对材料性能的全面考验。

在车辆各种智能化应用中,有机硅的身影随处可见,单车需求量正在成倍攀升。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单车有机硅使用量大约几倍有余,这一增势为陶氏公司的有机硅业务注入了全新的动能。”Jeroen Bello分析道。

不仅于此,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高电压的平台特性,在部署高能耗的智能化硬件时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高度电子化的电气架构,也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快的响应速度。

凭借优异的化学性能,有机硅材料十分契合智能电动汽车对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极致要求。比如如今的车辆搭载大量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更多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高算力的中央计算平台,这些硬件中的电子元件对封装、保护与散热的需求远胜以往,有机硅的耐高低温、密封、耐腐蚀等特性,对于车规级的电子元件稳定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智能化+电动化,两方面需求叠加,越来越多的有机硅材料将被应用于汽车的密封、减振、电子元件的保护等领域。不难预见,未来有机硅将长期面临旺盛的市场需求。

聚焦“六大关键域”,打造多元化解决方案

对于有机硅助力汽车智能化的途径,陶氏公司有着深刻的理解。

具体来看,陶氏公司打造了一系列面向汽车智能化的全域有机硅解决方案,覆盖汽车智能化运行体系“六大关键域”,即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车身域、底盘域、动力域和中央域,以实现智能汽车系统安全运行和整车性能提升。

该系列方案不仅涵盖填缝剂、粘合剂/密封胶、抗电磁干扰的EMI导电胶、敷形涂层、灌封胶、可注塑光学有机硅、有机硅弹性体等丰富品类。除此之外,导热系数高达0.7~12 W/m•K的热界面材料,也为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的严苛散热需求提供了支持。

一言以蔽之,针对下游汽车的多元化智能场景,陶氏公司均能灵活地提供定制化的有机硅解决方案。

进入2025年,高阶智驾已经逐渐成为新车标配,催生了大量ADAS领域的市场需求。陶氏公司推出了丰富的应用于ADAS封装的有机硅解决方案,涵盖热管理、严苛环境下的防护、电磁屏蔽、特种保护等使用场景。当客户需要对传感器产品进行迭代升级时,陶氏公司致力于让客户在材料端无后顾之忧,更经济高效地实现下一代传感器的设计。

另一方面,如今行业对域控制器的要求集中在小型化、集成化,因此对密封性、导热性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对高频信号与电磁干扰也非常敏感,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高端的高性能有机硅材料愈发不可或缺。陶氏公司则凭借其有机硅产品在各行业深厚的技术沉淀,支持其为汽车行业客户的产品设计打下材料基础。

“汽车正在朝着消费电子化的方向发展,陶氏公司希望将成熟的有机硅量产经验引入汽车行业,推动有机硅成为汽车智能化之路上的关键材料。”Jeroen Bello概括道。

探索智能化边界,重新定义驾乘体验

目前在我们谈论汽车智能化时,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是最热门的话题。然而,随着全域智能理念的深入,智能化的定义也将经历重塑。内饰、底盘、车灯、热管理、充电,甚至轮胎、座椅皮革,都逐步被打上了智能化的标签。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一些传统的汽车部件也能被赋予新的属性,全方位赋能驾乘体验的进阶。”Jeroen Bello指出,陶氏公司希望通过有机硅材料的革新,探索汽车智能化的边界。

举例而言,当L3级以上高阶智驾普及之后,消费者的注意力将从驾驶车辆转移到对“第三生活空间”的体验,座椅作为驾乘人员接触最多的部件,对舒适性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针对这种需求,陶氏公司推出了集易清洁、耐磨耐脏、亲肤柔软等优势于一身的LuxSense™有机硅皮革,除了和真皮材料相似的亲肤触感,还有助于大幅减少碳排放。该产品也是全球首个获批应用于交通工具座椅及内饰等多种应用场景的高端有机硅皮革材料。

在安全性和创新应用方面,陶氏公司推出了有机硅安全气囊涂层解决方案,不仅能使安全气囊在强度、重量以及各种温度下保持稳定可靠,而且其采用的环保材料可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全球首创的SILASTIC™自修复有机硅轮胎解决方案也体现了陶氏公司独特的创新理念。该解决方案可以在轮胎内部表面形成自密封层,一旦轮胎被穿刺,便能以绝佳的密封性能迅速密封,瞬间补漏,保持轮胎的正常使用性能。由此,车辆可以不用搭载备胎,从而实现减重,获得节能方面的具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自修复轮胎的有机硅密封材料具备可回收性,在轮胎使用寿命结束后能够循环利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创新引领技术迭代,本土化战略应对竞争

作为始终屹立在全球化工行业的巨头,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陶氏公司一直保持创新活力,而且仍在持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图引领材料科学的技术迭代。

“目前,陶氏公司超过80%的产品创新围绕气候保护、更安全的材料以及循环经济三大方向。从汽车领域的有机硅产品出发,无论是针对智能化元件的热界面材料,还是有机硅皮革、自修复轮胎等创新理念,皆为适应当下汽车行业之所需而量身定制。”Jeroen Bello认为,从设计、制造、使用,再到回收,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里,有机硅产品均能深度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陶氏公司希望为客户提供真正响应客户需求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并且为节能减碳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将自身的创新成果陆续落地外,陶氏公司也在携手合作伙伴,致力于发挥协同效应,拓展有机硅的应用潜力。与碳纳米管(CNT)技术领先企业Carbice的合作,就是一次前瞻性的探索。依托陶氏公司在有机硅领域的经验与Carbice公司的专利碳纳米管技术,双方推出了创新的热界面材料(TIM)产品,通过结合液态的有机硅和固态的垫片,这项创新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将为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制定新的标准。

聚焦中国市场,深耕中国近50年,中国已成为陶氏公司全球最大的海外市场。陶氏公司对本土化战略的重视一如既往。如今,中国团队已有众多本土研发成果相继落地,LuxSense™有机硅皮革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根据本土化需求,打造符合终端消费者痛点的产品,陶氏公司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进行本土化创新。

响应中国下游市场对有机硅的强烈需求,陶氏公司张家港生产基地有机硅下游产品扩建项目于2025年3月正式投产。截至目前,陶氏公司在张家港生产基地已完成有机硅树脂扩产和聚合物中间体项目,以及若干有机硅下游产品的项目。该生产基地拥有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有机硅一体化生产装置之一,进一步彰显了亚太市场的战略地位。

写在最后

汽车行业智能化的趋势推动了高性能有机硅的市场需求,而陶氏公司凭借在有机硅领域的深厚经验和创新实力,未来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汽车智能化进阶,助力驾乘体验的全面重塑。

来源:汽车与配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