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抗日名将,麾下出了5位元帅和7位大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2:26 1

摘要:一位曾统帅过新中国半数元帅和大将的国军将领,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却因历史选择而晚年感慨万千。

一位曾统帅过新中国半数元帅和大将的国军将领,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却因历史选择而晚年感慨万千。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十大元帅中的八位,以及粟裕、徐海东、许光达等七位大将,都曾在一个人的麾下效力过——他就是国民党抗日名将张发奎。

这位被称为“最牛总司令”的军事家,晚年曾在香港感慨:“如果当年跟随了毛主席,十大元帅就有他的位置;如果追随蒋介石,地位应在何应钦之上;可惜偏偏瞎了眼,跟随了汪精卫。”

1896年9月2日,张发奎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一个普通家庭。张家祖辈世代务农,父亲张居之曾为刑房小吏。

少年时期的张发奎在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却因一起意外事件改变人生轨迹。

1910年,当地土豪的儿子不慎溺死,张发奎被冤枉指控,被迫辍学逃亡广州。

在广州,他先当佣工,后入习艺所学习染织。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投身模范团从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12年春,他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经该校教官邓铿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张发奎的军事才能在北伐战争中大放异彩。

1926年,北伐前夕他已经担任师长,而大名鼎鼎的叶挺当时还只是一个团长。

在北伐战争中,张发奎率部占领汀泗桥、攻克贺胜桥,兵锋直指武昌。

他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实施正面冲锋,使得素有“战神”之誉的吴佩孚心惊胆战,一败再败。

因战绩卓著,张发奎晋升为第四军军长,该部队被授予“铁军”荣誉称号。

这块由武汉粤侨联欢会赠送的“铁军”盾牌,成为了张发奎军事生涯的辉煌见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发奎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我决定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这种决绝的抗日态度,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张发奎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抗战期间,他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

他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粤北战役、桂柳会战等重大战役。

他对抗战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参加了淞沪、武汉、桂柳会战。可以说,在战略上这三次会战都是成功的,我们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但在战术上,我们失败了。我们从未取得一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还多次重创敌军。”

与许多国民党将领不同,张发奎对共产党人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态度。

1927年,汪精卫叛变后,宁、汉合流实行清共,但张发奎因部下有不少共产党员且多为骨干,并不热心反共。

他反而接纳郭沫若、张云逸、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到他的第二方面军任职。

在皖南事变中,张发奎是在全国战区司令长官中唯一没有发出反共通电的。

张发奎与叶挺关系尤为密切。

他曾说:“我和叶挺都是广东人,从小便认识,两个人相互熟悉,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这种个人关系也影响了他对共产党的态度。

令人惊叹的是,张发奎的麾下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众多开国将帅。

十大元帅中,有八位曾经是他的部下:刘伯承、聂荣臻、陈毅、贺龙、朱德、林彪、叶剑英、徐向前。

十大大将中也有七位曾在他麾下效力:粟裕、徐海东、许光达、罗瑞卿、陈赓、谭政、张云逸。

粟裕曾就职于粤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担任过警卫班长、警卫排长。

陈赓不仅在第四军待过,还在贺老总的第二十军待过,这两支部队都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许光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后被分配到张发奎的第四军,担任炮兵营见习排长。南昌起义时,他在周士第的率领下参加了起义。

1949年3月,蒋介石下野后,张发奎出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

同年7月,战局不利,张发奎辞职到香港定居。定居香港后,他一直拒绝到台北国民政府任职。

晚年寓居香港的张发奎对历史进行了反思。他在《张发奎口述史》中评价了同时代的风云人物。

他认为蒋介石“派人担任不同的职务犹如在麻将台上换位子,就这几个人轮换着这些职位”。

李宗仁“军事才干很普通,做事欠缺毅力,作茧自缚,犹如风中之烛”。

阎锡山以及“大多数北方武人都很狡黠也很圆滑”;冯玉祥“身材魁梧,练兵有方,但胆子极小”。

唯独对白崇禧,他较为欣赏:“他有军事天才,足智多谋,但非常阴险,不坦率,遮遮掩掩的。”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发电悼念:“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唁,尚希节哀。”

张发奎生前始终怀有叶落归根的愿望。

1992年,张发奎夫人张刘景容女士,为实现将军遗愿,不顾某些势力的阻挠,亲自与亲属及旧部近百人从香港护送张发奎将军骨灰回故乡广东始兴安葬。

客籍的张发奎将军对世界客家运动也有着重要贡献。

1966年,香港崇正总会诚邀他出任会长,他谦让退居名誉会长。

1971年9月,香港崇正总会举行首届客属恳亲大会,当年的发起人便是客家先贤张发奎将军。

张发奎与另一位客家将军薛岳还在台北发起成立世界客属总会,创会宗旨为:“宣扬客家精神,加强属人团结,凝聚属人力量。”

张发奎的骨灰于1992年由妻子张刘景容和近百名亲友、旧部护送回广东始兴老家安葬。

这位抗日名将最终实现了叶落归根的夙愿。他的墓碑面朝北方,仿佛仍在凝视着他曾经为之奋战的这片土地。

来源:集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