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徽铜陵德上的高速上,部分路段正在修路,车主使用智驾的时候躲闪不及与水泥发生碰撞。
从小米su7车祸后,网上的争议便沸沸扬扬。
车主三个月驾龄遭到质疑,无法打开的车门酿成最终惨剧。
长达多日的调查后,雷军最终公开发声,遇难者母亲随后回应驾龄争议!
3月29日晚上10点45分,遇害者随同两个朋友前往安徽进行事业编考试。
在安徽铜陵德上的高速上,部分路段正在修路,车主使用智驾的时候躲闪不及与水泥发生碰撞。
随后小米汽车发生爆燃,车辆锁并未被打开,最终三人丧生火海。
但此事被公开在网上的时候,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舆论不断的向小米施压。
据受害者家属称:短短几天内,发生事故的车辆已经被转移到北京进行鉴定。
同时受害者母亲在网上质问小米为何从未主动联系过家属,而且也没有一个慰问电话。
除此之外,受害者母亲也在网上公开质问了小米的两个大问题。
第一,为什么小米汽车在撞到护栏之后会自燃。
第二,为什么发生碰撞后,车门在锁。
在此条博文下,不少评论的风向却在质疑受害者的驾龄。
并且有网友质疑,发生事故的车辆归属人显示并不是死者。
当晚,受害者母亲针对网友的质疑进行了回复。
在推文上,受害者母亲公布了她女儿的驾驶证。
是于22年7月拿到的驾照,而发生事故车辆的所属人是其女儿的男朋友名下,但实质上是女儿在开。
关于其女儿驾驶水平不行的争议,受害者母亲也进行了辟谣。
在受害者母亲未辟谣之前,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然而辟谣之后,这位受害者母亲的博文下方,仍然有许多质疑。
有网友说,为什么出事故了要找小米公司,难道用刀切东西受伤了也找刀厂家的事情吗?
这个评论的点赞量奇高,许多网友纷纷附和。
不少网友在下方为受害者母亲发声,称小米公司的营销太过猛烈,物极必反。
其实受害者母亲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纵观这个事件的脉络,其中疑点重重。
受害者母亲指出,但小米汽车撞击后,虽然AB柱并没有变形,但是汽车却紧闭着,没有打开。
有路人救援时,靠的是砸窗户施救,这一事实也被交警所记录。
在事故发生的时候,遇难三人,有一人被打破窗户救出送往医院,如果车门可以正常打开,当时能够被路人救出的人数就会更多,情况就会不一样。
不少网友纷纷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希望雷军尽快回复。
除此之外,市面上也出现了关于小米汽车智驾是否安全的讨论。
就小米汽车官方公布的报告显示,小米智驾在行驶过程中检测到了障碍物并且自动减速,但足够操作的时间却仅仅有2秒。
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小米智驾是否还值得信赖?
而且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也在众多网友面前打出了一个问号。
虽然小米汽车搭载的电池以往口碑较好,但是这次发生事故后的爆燃,是事故如此惨烈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上,不少网友寻根摸索。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小米汽车使用的电池是否是行业巨头宁德时代的电池。
不过,在今日,宁德时代已经做出了回复,小米汽车su7使用的电池并非宁德时代的电池。
这一回复后,关于电池的疑问还将回到小米公司自身,到底使用的谁的电池,这批电池的可靠性又是否能够通过验证?
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了反馈,小米的股票在昨日大幅度下跌至5%,成为当天“最惨”的一支股票。
图源网络
这一事故,直接动摇了大家对小米的信赖,尤其是受害者母亲质问小米汽车从未主动联系受害者家属的那一刻起,就暴露出了小米对风险应对能力的薄弱。
在昨晚,小米汽车终于发文,一一回应网上热议的几大问题。
关于车辆是否被移送到北京,小米官方并不知情,事发到现在,小米汽车没能接触到事故车辆。
因此,车辆车锁无法打开这一问题,由于无法接触到车辆调查,小米公司也回复回答。
而关于网友询问的,智驾的主动安全功能,在检测到障碍物的时候,是否触发。
小米公司回应,成功出发,但是一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NOA功能退出。
至于大家最为关注的起火问题,小米公司解释并非“网传”自燃,推测是由于猛烈撞击后,车辆严重受损导致。
这起回应让很多网友并不满意,关于事故的关键点,小米汽车含糊其辞。
如果前面车门锁住无法打开,是小米汽车无法接触所以不能解释,那车辆自燃是怎么做出的结论呢?
而且对于自燃的定义,小米汽车的界定也不一样,只要是车辆着火而非外界因素引燃,都可以称为“自燃”。
小米汽车用可能是剧烈碰撞造成的起火来否定是车辆自燃,完全是避重就轻。
如果在后续的调查中,小米没能做出详细的回应和改变,大家对小米的信任恐会跌至最低。
然而在小米汽车的评论区下,画风却几乎突变,不少网友都在抱怨受害者家属让小米汽车回应这件事情非常的不讲理。
目前雷军已经公开回复,会跟进这件事情,相信这些疑问,不久之后会得到回答。
参考信息源:
[1] 官方账号 中国新闻网 2025-04-01《小米通报SU7高速碰撞爆燃情况》
[2] 官方账号 澎湃新闻 2025-04-01 《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车主:女友遇难,我们是小米忠实粉丝》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来源:依壹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