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在美国苹果公司担任首席工程师的孔龙已入职复旦大学,本人简历被扒出疑似存在造假嫌疑,进而捅出来了留学圈一堆“海归包装术”。
复旦大学又出名了!
3月29日,在美国苹果公司担任首席工程师的孔龙已入职复旦大学,本人简历被扒出疑似存在造假嫌疑,进而捅出来了留学圈一堆“海归包装术”。
2025年3月底,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引进美国苹果公司总部的“首席工程师”孔龙,因简历真实性引发广泛热议。
根据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官网最初公布简历显示:孔龙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赶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学硕士和博士,2016年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于2025年回国入职复旦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么辉煌的履历竟然遭到网友质疑。
长期关注苹果公司观察者指出,作为科技龙头核心高管职位变更,通常会在网上公告,但苹果官网管理层页面没有公告孔龙任职记录。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英文检索发现,苹果官网中首席工程师是其他高管,并不是孔龙。
而孔龙在苹果的职位是Wireless(无线)相关职位,实际职位是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和首席工程师不是同一个档次。
职位存在争议,就好比你在公司里面其实是某个部门的经理,但简历里面夸大的把“部门”两个字去掉,让人误以为是总公司总经理,这种偷换概念的行为,就是一种“海归人才包装术”的常用方式。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个别海归人才可能存在的履历包装问题,更折射出当前留学生归国大潮中的深层次现象。
面对舆论质疑:复旦大学的做法有点做贼心虚,于3月31日悄然撤下了官网上孔龙的个人简历。
简历是撤下来,不过学院工作人员明确强调孔龙已是该院老师。
这一行为,不但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让公众对高校人才引进透明度和审核机制产生更多质疑。
老祖宗说过:是驴子还是马拉出来遛遛?当下中国本土人才早已不逊海归“留学生”。
成都日报评论:既然公示简历,就意味着要接受公众监督,结果怎么把简历撤下了…
近年中国留学生归国潮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一个显著的人口流动现象。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超八成的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后最终选择回国发展,2021年留学生回国人员更是突破百万,2024年留学生归国比例仍保持80%以上。
随着中美博弈加剧,留学生归国比例还在增加,甚至出现了已经在美国工作5年以上的海归,也开始回国求职找机会。
孔龙毕业后在美国工作8年左右,可以说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美国,现在年近40岁,突然想着回国发展,说是报效祖国,恐怕是没人信的。
我们当然希望真正的人才回流中国,但现在中国本土生产的人才已经不比美国差,特别是去年崛起的浙江大学,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
现在不出国在本土大学就可以培养出科研人才,孔龙在美国这些年,确实也有过不少成就,但苹果公司近几年一直没有创新,那么孔龙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还真是值得推敲的。
国外给你30多个博士帽,也不一定是人才,海归留学生应该打假,孔龙简历中并未说明国籍,背景挺神秘的。
有的学校,就喜欢海归博士,这是骨子里的问题…
不是不相信他是个人才,而是他在最好的年华没有回来,现在居然回来了,私心太重了。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另一位芯片领域的大拿王寰宇也回国了。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是不同的!
来源:汇文教育